天天小说网

时间软件

我们从前几章中可以了解工业制度的传播有赖于人类行为和机器节奏的同步化。同步化是第二次浪潮文明的指导原则,而生活在工业制度之下的人在外人眼中都是时间的奴隶,永远在紧张地看手表。

为了深植时间观念,达成同步化的目标,人们对时间的基本假设(他们心理上的时间观念)必须改变,因而产生了新的“时间软件”。

从事农业的人必须知道何时播种与何时收获,如此他们才能准确地衡量长期的时间。因为农民不需要在劳动时按照同一步调工作,所以对短期的时间单位没有什么认识。他们往往不会把时间划分成小时或者分、秒等固定的单位,而是以概略、不精确的分割来代表进行某些家庭式工作的时间长度。农民可能把某一段时间称为“挤牛奶的工夫”。在马达加斯加岛,人们使用的时间单位是“一顿饭的工夫”,一刻称为“炸一回蚱蜢的工夫”。英国人有“做一次祷告的工夫”,更粗俗一点儿的还有“撒一泡尿的工夫”。

由于部落之间或村庄之间彼此没有什么交易,而且工作上也不需要运用时间单位,各个地区和各个季节的心理时间都不相同。比如,在中世纪的北欧,白天被分割成相等的时间单位“小时”,但是由于各个季节日出和日落的时间不尽相同,12月的一个小时比3月或6月的一个小时要短。

工业社会除了“做一次祷告的工夫”这种不明确的时间单位外,还需要相当精确的单位,像小时、分、秒等,而且这些单位必须标准化,使各个季节和各个地区能够达成一致。

今天,全世界被清楚地划分成许多个时区。我们都使用“标准”时间。全世界的飞行员都参考祖鲁时间,即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根据国际惯例,英国的格林尼治变成世界时间差异衡量的地点。人们定期把钟表拨快一小时或拨慢一小时,不论我们主观认为时间是快是慢,小时现在就是标准的时间单位,一小时是不能改变的一小时。

第二次浪潮文明不仅把时间切割成精确、标准的单位,而且把这些单位放在一条直线上,向过去和未来无限延长,时间变成线性单位。

事实上,时间呈一条直线的观念深植于我们的思想中,在第二次浪潮社会中成长的我们很难转变这一观念。然而,许多工业时代以前的社会和第一次浪潮社会都认为,时间呈一个圆圈,不是一条直线。玛雅人、佛教徒、印度教教徒都认为时间是重复的圆形,历史不断重复,经由轮回而再生。

时间就像一个大圆圈的观念来自印度教中“劫”的观念,一劫40亿年,梵文中的一日始于再生,终于死灭,往复循环。循环时间观也出现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他们的弟子欧德摩斯(Eudemus)认为,他自己随着时间的循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经历同一时刻。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对此进行宣讲。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在《时间和东方人》(Time and Eastern Man)一书中指出:“对印度–希腊人而言,时间是轮回和永恒的。”同时,李约瑟表示,在中国,虽然线性时间观占上风,“但是早期道家的哲学中赞同循环时间观”。

在工业时代以前,欧洲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时间观。数学家G. J.惠特罗(G. J. Whitrow)认为,“在整个中世纪,循环时间观和线性时间观不断引发争论。线性时间观源于商人阶级和货币经济的崛起。然而只要权力控制在土地所有者手中,时间就很充裕,而且和土地的循环联系在一起”。

第二次浪潮得势之后,这个相持已久的冲突终于得到了解决:线性时间观获得胜利。线性时间观在所有的工业社会里(不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占据了优势。时间被视为一条高速公路,由过去经过现在通向未来,这种和工业文明之前迥异的时间观,变成所有经济、科学和政治计划的基础,通行于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经理室、日本的经济计划厅和苏联科学院。

我们必须知道,线性时间是工业世界进化观和进步观的先决条件。

有了线性时间,进化和进步才有存在的可能。如果时间呈圆形而非直线,如果时间会倒退,而不是朝单一方向发展,那么历史会一再重演,而进化和进步也不过是幻象——时间在墙上的影子而已。

同步化、标准化、线性化都左右了文明的基本假设,改变了一般人处理时间的方式。如果时间本身起了变化,那么空间也不得不重新调整,以适应新的工业现实观。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