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小说网

后标准化的心灵

第三次浪潮不仅改变了第二次浪潮的时间观念,而且破坏了工业社会另一个重要的特色:标准化。

第二次浪潮社会暗中鼓励人们将一切事务予以标准化,从价值观、重量、距离、尺寸、时间、货币到产品和价格。第二次浪潮的商人努力使每件小物品都被做得一模一样。

今天,最聪明的商人知道如何以最低的成本满足个别顾客的要求(而非提供标准化服务),并且将最新的技术应用在个别产品和服务上。随着职业种类的增加,从事相同工作的人的数量日渐减少。工作者的薪水和福利的差距越来越大,而他们的个性也相差甚远,由于他们(和我们)都是消费者,这种差异很快就反映到市场上。

传统的批量生产被扬弃之后,营销、交易和消费方式都趋于多样化。消费者开始自行做决定,他们不仅认为一个产品应该满足特定的物质或心理需求,而且希望产品能够符合他们所要求的条件。这些个别的条件和随之而来的生活形态一样,都是变幻无常的。消费和生产都需要视外在条件而定。后标准化的生产带来了后标准化的消费方式。

现在连第二次浪潮时代标准化的价格也变得更有弹性,因为定制的产品自然得配以定制的价格。一辆汽车的价格要视所选的配件而定,一套音响的价格同样要视装配的组件及顾客的要求而定。飞机、海上钻油机器、船舶、计算机及其他精密产品的价格也有很大的出入。

在政治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同样的趋势。各国之间的协议逐渐瓦解,我们的观点越来越“不标准”,众多的小团体应运而生,各自为其狭隘、短浅的目标而努力,整个文化也日趋多样化。

我们在第十三章中提出,新的传播工具出现之后,划一的心态已不可得。小型杂志、报纸和常常通过影印文件进行的小规模通信的兴起,加上有线电视、录像带和计算机的诞生,这些多样化的传播媒介粉碎了第二次浪潮传播科技急需推广的标准形象,为社会增添了五彩缤纷的形象、信念、表征和价值观。除了使用定制的产品外,我们还可以使用各种不同的观点去定制我们眼中的世界。

《艺术新闻》(Art News)上刊登了西柏林国家美术馆主任迪特尔·霍尼施(Dieter Honisch)的看法:“科隆所推崇的不见得会为慕尼黑所接受,斯图加特的成功对汉堡的居民不一定有吸引力。区域性的喜好控制了一切,我们已经失去了民族文化感。”

保守的美国新教刊物《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在一篇文章中清晰地揭露了这一文化多样化的过程。该刊编者说:“许多基督徒对于各式各样的《圣经》译本感到十分迷惑,以前的基督徒没有这么多选择。”接着是一句一语双关的话:“《今日基督教》认为,没有一种说法是‘标准的’。”即使在《圣经》译本和宗教这个狭小的范围内,单一标准的观念也已经落伍了。我们的宗教观和喜好一样,越来越不统一、不标准。

这种改变的结果使我们得以远离第二次浪潮直线发展的趋势,不致陷入赫胥黎和奥威尔笔下泯灭个性的社会,反而朝着更丰富的生活形态及更独特的人格迈进。我们正目睹“后标准化的心态”和“后标准化的群众”的崛起。这些变化不免会带来社会、心理和哲学问题,我们现在已经可以感受到寂寞和社交断绝的困扰,但是这些问题和工业时代强迫我们屈服的问题截然不同。即使在科技最发达的国家,第三次浪潮也并未取得绝对的优势,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第二次浪潮强大的力量。我们仍在继续一些第二次浪潮未完成的事业。比如,在美国,精装书出版一直是一门落伍的生意,直到最近才迈入批量产销的阶段,而平装书早在30多年前即已达到这一水准。其他第二次浪潮措施也多半是一厢情愿的,企图在美国采用公制单位,使美国向欧洲看齐,即为一例。此外,布鲁塞尔共同市场的技术专家力图“划一”从汽车后视镜到大学文凭等所有的东西,“划一”正是工业制度标准化的产物。

有人甚至幻想着能让时光倒流,比如美国学校里的重建基础运动。

在饱受统一教育之害后,人们仍未能认清多样化的社会需要新的教育政策,反而想在学校里重建第二次浪潮划一的观念。

然而,这些力求划一的努力只不过是一个逝去的文明最后的挣扎而已。第二次浪潮的波浪朝向的是生活的多样化,而非更严格的标准化。

人们的观念、政治信仰、性行为、教育方式、饮食习惯、宗教见解、种族心态、音乐爱好、流行及家庭形态,都和机械化生产一样渐趋多样化。

历史性的转折点已经到来。第二次浪潮文明的主宰原则——标准化已被取代。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