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小说网

咳论篇第三十八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九卷。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邪,谓寒气。

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肺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鬲属肺。故云从肺脉上至于肺也。

五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时,谓王月也。非王月则不受邪,故各传以与之。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寒气微则外应皮毛,内通肺,故咳。寒气甚则入于内,内裂则痛,入于肠胃则泄痢。

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以当用事之时,故先受邪气。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太素》无“乘秋则”三字,疑此文误多也。

帝曰:何以异之?欲明其证也。

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肺藏气而应息,故咳则喘息而喉中有声,甚则肺络逆,故唾血也。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手心主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其支别者,从心系上侠咽喉。故病如是。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介介如梗状作喝喝。又少阴之脉上侠咽,不言侠喉。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足厥阴脉,上贯鬲布胁肋,循喉咙之后。故如是。胠,亦肋也。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足太阴脉,上贯鬲侠咽;其支别者,复从胃别上鬲。故病如是也。脾气连肺,故痛引肩背也。脾气主右,故右胠下阴阴然深慢痛也。

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足少阴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行者,从肾上贯肝鬲入肺中,循喉咙侠舌本。又膀胱脉,从肩髆内别下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故病如是。

帝曰:六府之咳奈何?安所受病?

岐伯曰: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脾与胃合,又胃之脉循喉咙入缺盆,下鬲属胃络脾,故脾咳不已,胃受之也。胃寒则呕,呕甚则肠气逆上,故蚘出。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肝与胆合,又胆之脉从缺盆以下胸中,贯鬲络肝,故肝咳不已,胆受之也。胆气好逆,故呕温苦汁也。

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肺与大肠合,又大肠脉入缺盆络肺,故肺咳不已,大肠受之。大肠为传送之府,故寒入则气不禁焉。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遗失作遗矢。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心与小肠合,又小肠脉入缺盆络心,故心咳不已,小肠受之。小肠寒盛,气入大肠,咳则小肠气下奔,故失气也。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肾与膀胱合,又膀胱脉从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故肾咳不已,膀胱受之。膀胱为津液之府,是故遗溺。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三焦者,非谓手少阳也,正谓上焦中焦耳。何者?上焦者,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鬲,布胸中走液。中焦者,亦至于胃口,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心(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故言皆聚于胃,关于肺也。两焦受病,则邪气熏肺而肺气满,故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腹满不欲食者,胃寒故也。胃脉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循腹至气市(街);其支别者,复从胃下口循腹里至气市(街)中而合。今胃受邪,故病如是也。何以明其不谓下焦然?下焦者,别于回肠,注于膀胱,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盛糟粕而俱下于大肠,泌别汁,循下焦而入于膀胱。寻此行化,乃与胃口悬远,故不谓此也。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胃脉下循腹作下侠齐。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诸藏俞者,皆脉之所起第三穴。诸府合者,皆脉之所起第六穴也。经者,藏脉之所起第四穴,府脉之所起第五穴。《甲乙经》曰:脉之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此之谓也。

帝曰:善。

黄帝内经素问卷十释文

疟论:熇火沃切。

漉音鹿。

弭绵婢切。

刺疟篇:暍音谒。

悒于急切。

眴音舜。

气厥论:痓音炽。

麋武悲切。

虙音复。

(衊)莫结切。

咳论:蚘

音回。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