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小说网

反馈的心理学

为了深入了解反馈,我们需要回过头来看一看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在1900年所做的工作(几十年之后,互联网才出现,猴子才被带到穿衣镜前)。库利提出了“穿衣镜理论”(穿衣镜是英语词汇“镜子”的老式用法)。库利采用这个概念,描述个人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影像看到或了解自己的。

库利的镜子实验说明,如果我们想要了解自己,不能通过镜子里的影像,而要通过他人对我们的评价、他人对待我们的方式以及他人所说的话。为了获得身份,个人在看着穿衣镜中的自己时,要以他人的眼光看待自己。换句话说,库利认为,人类的自我概念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的反馈。

心理学之父、大哲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发展了这个观点。他指出,个人能够成为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身份,取决于他们与谁在一起。他认为,我们的“自我”数量,可能与我们认识的朋友、家人、同事一样多。

现在,让我们快进到下一个世纪,做一下数学计算,思考一下在网络空间,这一现象会产生什么心理效应。如果你的自我数量已经多得跟你认识的人一样多,那么在社交媒体的帮助下,你创建的自我数量还会以几何倍数的速度增长。你是不是说,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自我”?在推特、脸谱网、Instagram、网络信使、阅后即焚照片分享、领英(LinkedIn)中,你是同一个人吗?这些新自我的爆式增长,会不会导致人们身份的分裂,或者那些正处于身份形成关键阶段的青少年会不会因此出现发展上的问题?关键反馈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向世界展示自己是有风险的。很难想象,一个活着的人竟然没有经历过他人微妙或强硬的、尴尬或羞辱的否定。不过,你展示出来的自我也可能会被他人接受。这时,你会因为骄傲和他人的爱慕而感到心情舒畅。

假设你刚满13岁,接下来的5年是你质疑和探索的正常时间。你会尝试新衣服、新的言谈举止、新朋友、新爱好和新的娱乐方式。你还会尝试你观察到的成年人的一些行为。这些尝试可以帮助你了解自我。你会像拼贴画一样,无意识地拼凑出一个身份。你正努力创建一个不变的、稳定的、可靠的、可知的和熟悉的自我。

哪些信息或反馈是虚拟镜像带给你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网络环境可能比现实世界更强大。首先,因为“朋友”的数量增加了,所以反馈也会更多。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在青少年的社交圈子里,需要应对的人数量有限,无非就是家人和亲戚、同学以及邻居。而现在的社交圈子里的人员数量可能多得数不清。大量的信息来自不同的象限,这时你该怎么解释、过滤和处理这些信息?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面会有多混乱,会让人多么不安。这时需要处理的反馈会像虚拟海啸一样向你涌来。

现在,还需要考虑一个因素:在心理上和数字上,网络自我在不断变化。尽管真实的你在沉睡,但是网络上的你依然存在。这个“永远在线”的你,在不断发展、更新、交朋友、建立联系、赢得追随者、被人“点赞”、被人关注。这种状态不仅会给人带来紧迫感,让人陷入连续的反馈循环中,还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让虚拟自我跟上潮流、与他人保持联络、受人欢迎。

也许,这可以解释为什么青少年会如此热衷于设计自拍照。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大多数青少年来说,身份的形成过程有时混乱不堪、难以控制。这时,精心修整和处理自己的肖像,让网络世界所有人都能看到,就可以带来极大的满足感。除此以外,还有什么事情可以带来这种满足感?从某种程度来说,我们都在管理自己的形象,只不过现在的形象管理出现得早了一些,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比身份形成还要早,所以会带来身份困惑。

那么,哪一个最重要:你的真实自我,还是你在网上创建的那个自我?

也许,是曝光率更大的那个。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