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小说网

第六节 性格发展

英国心理分析学家约翰·波尔比(John Bowlby)对孤儿院里长大的孩子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发现,孩子们之所以缺乏情感及性格发育,是由于缺乏母爱。

波尔比的理论是,婴儿先天就能以某种方式行动(哭、笑、闹出声音、咕噜咕噜发出叫声等),旨在唤起注意以求生存,母亲的养育可在其发育的某个“敏感时期”在婴儿身上产生依恋心理。这种能在婴儿心里形成安全感的强烈的特殊联结,对正常的性格发育来说至关重要。没有这一点,波尔比认为,孩子有可能形成“没有爱的性格”,从而形成陪伴其终生的心理疾病。

缺乏依恋对婴儿性格所造成的伤害,可由1956年以色列所进行的一项微笑研究实验看出。这项研究将三种条件下养大的婴儿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第一种在婴儿家里;第二种在基布希姆(集居地)由专业保姆带大,但第一年里常由生母喂乳;第三种在孤儿院里。1个月大的婴儿在生人面前很少微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微笑越来越多,并在约4个月大时到达顶峰,然后,微笑行为开始递减。在这项研究中,当三组孩子都4个月大时,他们经常在陌生的妇女面前微笑,但在18个月大时,在家中长大的孩子所做出的微笑反应只比4个月大时稍少一些,在集居地长大的婴儿要少一半,而在孤儿院里长大的孩子很少微笑,甚至少于其在1个月大时。

微笑只是依恋的副产品,而不是依恋是否存在的衡量标准。研究者需要这样一个标准,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末,波尔比的前同事、后到美国的玛丽·安斯沃思(Mary Ainsworth),设计出一个相对容易的标准,她称之为“陌生情形”。从此以后,这个设计成为依恋研究的主要标准。在“陌生情形”中,母婴均住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游乐室里,研究人员可通过单向玻璃观察他们,并通过8种不同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测试。其中之一是,母亲暂时离开;另一是,陌生人在母亲在场时来到房间里;再一是,母亲不在场时陌生人来到房间;等等。

8个月至2岁婴儿的典型情况是,婴儿在母亲离开时会大哭(分离焦虑),当母亲再回到房间时,婴儿迅速过来,紧紧依偎在母亲怀里。(当然也存在性格差异,如一些婴儿的焦虑度表现得比另一些婴儿严重,但就总体而言,陌生情形的发现带有一般性。)如果陌生人进入房间时不笑也不说话,7个月或8个月大的婴儿会看看母亲,一会儿之后可能哭起来(陌生人焦虑),而在其3个月或4个月大时,可能在陌生人到来时笑起来。陌生人焦虑将在数月内消失,但分离焦虑持续升高,直至婴儿出生后第二年的早期,甚至全年。

对两种反应的出现和消失存在多种解释,但大多认为,随着心理能力的增强,婴儿可以更好地估量不同的情形。当婴儿获取与其他陌生人在一起时愉快经验的回忆能力时,陌生人焦虑就会渐渐消失。分离焦虑要等到婴儿得以理解母亲会回来这一事实后才能消失。

安斯沃思的初衷是观察婴儿在离开母亲时会产生何种反应,结果是始料不及的,因为婴儿在母亲返回后的反应更有意思。部分婴儿看到母亲回来非常高兴,希望能看自己并紧抱自己;第二种婴儿却不理甚至回避她;第三种则表现得更加不安,如果母亲想抱,他们就又踢又打。安斯沃思将第一种现象(周岁婴儿中约70%)称作“安全式依恋”,第二种(20%)称作“避免焦虑式依恋”,第三种(10%)称作“焦虑抵抗式依恋”。

研究人员认为,第二种和第三种依恋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其中包括母亲的性格特质、缺乏表达、不愿做母亲的消极感情、对婴儿的厌恶及对婴儿哭声和需要的粗鲁反应。

对情绪发育的大部分研究集中于生命的开始两年,这样做可以说不无道理。有研究表明,人类的主要情绪(喜悦、害怕、愤怒、悲伤、讨厌、惊讶等)在生命的第一个半年就已出现,次级或派生情绪(窘迫、移情、嫉妒等)出现于第二年的下半年,其他的次级情绪(骄傲、羞愧、内疚等)也于此后相继出现。

到10年前为止,发展心理学家一直未能整理出情绪发育理论,但今天,这样的理论他们已拥有数套。这些理论在不同的议题中最重要的区别在于,情绪的发育是来自具体神经的发育成熟呢,还是来自后天学习。在两种观点中,大家都认为情绪是通过学习而产生的具体形式,但分歧在于,前一种观点认为,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成熟,后一种观点认为,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认知和培训。

既然争论依然在继续,那我们就先看一看孩子在走出家门之后会如何发展。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