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小说网

內觀禪修

嚴格來說,讓我看見這些基礎材料的不僅是正念靜坐。

我是在「毗缽舍那」這個靜坐學派進行正念靜坐的,此字的巴利語「Vipassana」意指清楚的洞見,通常譯為內觀(insight)。我所參加的,就是學會於二○○三年所舉辦的禪修營。

內觀的教導十分強調正念,有些人甚至會把內觀跟正念交替使用,但兩者的區別還是很重要。正念靜坐是一種技巧,從簡單的減壓開始,可用以達成各種目的。但如果你是在傳統的架構中進行正念靜坐,其終極目標就更加遠大:獲得內觀。這種內觀洞見不僅只是了解某些新事物,重點在於看清實相的真實本質。而一千多年前的佛教文獻,就清楚說明了洞見的意義。他們把內觀定義為領會所謂的「三法印」(編注:又稱三辨識,即佛教中直指一切存在的三個共同特徵)。

其中兩個法印聽起來好像沒那麼難領會。第一是「無常」:沒有事物能永遠持續,這點任誰都無法否認;第二是「苦」(受苦、不滿足):有誰沒受過苦、沒感到過不滿足?關於這兩相,的重點不太放在這兩點,畢竟基本的領會已經夠簡單,而是要理解嶄新的微妙之處、觀看最細微的地方,如此便能深刻欣賞這兩個法印是如何普遍存在。但是,第三的「無我」,要領會其概念就是個挑戰。[2]不過根據佛教教義,如果靜坐是為了要獲得內觀、掌握諸法無我,至關重要的便是:以真正澄明的目光來看待現實,好為開悟鋪路。

我自己掌握「無我」的進程,是從第一次禪修營開始。

其實事後回想起來,是從我告訴老師,自己因為心智遊蕩而無法聚焦在呼吸上。注意到自己遊蕩的心智,似乎不是什麼深刻的洞見。事實上這確實不是,儘管老師仍好心堅持為之大力喝采。但注意到這件事也不是毫無意義。我要說的是,我(也就是我的「自我」,那個我一直認為掌控一切的東西)並沒能輕易掌控我心理生活中最基本的面向,也就是我所想的事情。

在下一章,我們會看到這種缺乏掌控(儘管不是全面失控),就是佛陀在強調理解無我的重要性時,祂所想的其中一個部分。之後我們還會看到,與無我的感覺搏鬥,正是邁向讓「自己」負責的一步。

1. 佛教文獻中有對開悟(或「覺醒」,但「開悟╱啟蒙」則是較常見的直譯譯名)的各種描述,參見書末的「術語討論」)。但是,常被拿來視為開悟的要素,就是驅散這兩種錯覺。一如我們會在第十三章看到的,另一個普遍視為開悟的要素「戰勝渴愛」,就與驅散這兩種錯覺緊密交織在一起,也可說是互相等同。↑

2. 在某段佛教文本的一則古代注釋中,發現了如下觀點:「無常是顯而易見的,一如碟子掉落就會破裂;⋯⋯疼痛是顯而易見的,一如體內出現沸騰;⋯⋯無我的特徵並非顯而易見。」↑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