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小说网

第八章 冥想中的三个关键要素

尽管各种冥想的目标都是一样,但它们因为不同思想体系对终极实在的知觉不同而不同。一个灵修,依赖他或她的内在倾向、灵性背景和偏好,可能选择某个体系以达到目标。尽管冥想的方法和技巧不同,但有三个要素是任何一种冥想都共有的。这三个要素在本书接下来的部分会涉及,它们就是:(1)冥想中的专注对象;

(2)冥想期间占据心意的意识中心;

(3)引起专注所使用的方法。

瑜伽和吠檀多的神圣文本坚持,冥想的形象或对象一定不能改变。使用一种以上方法进行冥想充满危险。冥想有两个方面:作为根的冥想和作为果的冥想。自我知识,也就是面见神,是冥想的果,它绝不会被物化,除非冥想者依然植根于一个择神(理想对象)上。那些渴望冥想之果的人必须照顾好冥想之根。对一个择神的虔诚奉献对于发展虔诚精神是必要的,并且,如果没有奉献,专注是不可能的。在这一意义上,那些从一开始就过于自由的人绝不可能发展任何灵性的果实。斯瓦米•维韦卡南达警告我们:

在树苗生长阶段,一定要用篱笆把它围起来,直到树苗长成大树。如果过早地不断改变冥想对象,灵性的幼苗会死掉。可以看到,许多人以所谓的宗教自由主义的名义,用持续不断的不同对象去喂养懒惰的好奇心。于是,打听新事物就发展成一种疾病,一种宗教癖好。他们想要听到新事物,仅是作为一种取得短暂的神经刺激。当这样一个令人激动的影响一过,他们就要准备另一个。对这些人来说,宗教是一种理智鸦片,是有尽头的。“还有另一种人,”薄伽梵•罗摩克里希那说,“他就像故事中说的珍珠牡蛎。当斯瓦提星(Svati,大角星)高高升起,珍珠牡蛎离开海底,浮到海面,去接雨水。它漂浮在海面,打开它的贝壳,直到它成功地得到一滴雨水,然后深潜到海床,在那里休息,直到它在那里从雨滴中结出一颗漂亮的珍珠。”[1]第二个要素是意识的中心。专注对象通常在身体特定的中心,诸如心、前额或头顶。继续沿着同样的神话学,灵性探索者在心意中好像刻了一个槽或轨道。一个习惯一旦形成,在某个时候心意自然就沿着熟悉的轨道走,冥想也变得毫不费力。普遍的经验是,如果一个人有规则地沿着草坪走,一直这样走,最后可以形成一条看得见的路,并且人们可能总是沿着同样的路走。类似地,一个灵性探索者如果在冥想中跟随一个对象,坐在同样的位置,固定冥想时间,使用同样的方法和步骤,那么这样的实践会在他的意识中开辟出一条深深的通道。他有意识的、努力的实践最终会变成自然的和自发的。

许多人认为,冥想是一个被动的反思过程或自我指导心意的过程,但实际上这是一个有意识地自我指导心意的过程。冥想中,心意的敏锐最重要,而不在于冥想时间的长短。当冥想和它的目标分离,或以一种非正统的方式,或没有道德和伦理作为准备时,冥想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一个不纯的心意去从事专注锻炼是危险的,因为它会以一种陷入潜意识的深处之形式带来严重的反冲。

所以,《薄伽梵歌》警告我们:“一个瑜伽士不能控制他自己……他就难以达到目的;但是他已经控制了他自己,并通过正确方法努力,那么他就能达到目的。”[2]《羯陀奥义书》阐明了:

当五个认识工具[眼、耳、鼻、舌、身]和心意都保持平静时,并且当理智不活动时,那就被称为至上状态。

牢固地控制感官就是所称的瑜伽。一个人必须警醒;因为瑜伽既可以是有益的也可以是有害的。[3]注释

[1] Vivekananda:The Yogas and Other Works,pp.426-427.

[2] Bhagavad Gita 6:36,p.173.

[3] Katha Upanishad 2:3:10-11,in Upanishads,vol.1,pp.184-185.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