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小说网

伤人一千而自损八百

西方有一个成语叫“皮洛斯的胜利”,它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一场战事。

公元前303年,在古希腊国王伊庇鲁斯出使他国期间,国内发生政变,迫使伊庇鲁斯逃赴埃及。在埃及避难期间,伊庇鲁斯娶了埃及公主,做了埃及国王的女婿。6年后,在岳父等人的扶持下,伊庇鲁斯返国复位。

公元前280年,伊庇鲁斯国王应邀援助意大利南部的塔兰托,大将皮洛斯奉国王之命率领不到3万名士兵和20头战象出征意大利,在赫拉克里亚与罗马军队进行了一场血腥的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但自己的损失也相当惨重:士兵大量战死,战象所剩无几。望着尸横遍野的战场,皮洛斯感慨道:再来一场这样的胜利,我也完蛋了。

后来,“皮洛斯的胜利”就成了代价惨重、得不偿失的胜利的代名词。

“皮洛斯的胜利”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做任何决策之前,我们必须经过仔细的“成本估算”。如果采取此决策之后,所得大于所失,那我们就大胆地放手去做;但如果所得等于所失甚至是所得小于所失,那我们就应该果断地放弃这个决策,千万不要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宋人沈括算过一笔战争细账:动用一支由10万人组成的军队到远方作战,其后勤补给人员至少需要30万名,而运送辎重的兵员最少也要3万名,其最多也只能行军16天。如果改用牲畜代替人力运送粮草,虽然效率大大提高——负载的粮食多而耗费的人力少,但牲畜很容易在路途中生病死亡,这样牲畜和其所载的物资都要白白丢弃,因此牲畜运送与人力运送相比,利弊各半。

在《孙子兵法》这部传世之作中,也并不是以直插主题的战略或战术问题探讨揭篇,而是先提到了战争成本:无论胜败,一次军事行动的成本都是“日费千金”的人力、物力投入。孙子说:“食敌一钟,当我二十钟。”说的就是“因粮于敌”(从敌人那里获取给养)的重要性。因为长途运输一份军粮在路上的消耗相当于好几份军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临一个个成本与收益的问题。最理想的状态,或者说是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增加对方的投入成本,以己方尽可能小的成本,换取尽可能大的效用。

田忌赛马就是一个通过增加对方的付出成本而改变双方实力对比,并最终取得胜利的范例。田忌的上、中、下三等赛马都比齐王的同等级赛马略差,但是在着名军事家孙膑的指导下,田忌运用“下驷对上驷、上驷对中驷、中驷对下驷”的策略,在总体实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赢得了与齐王赛马的胜利。

仔细想想,田忌之所以能获胜,其关键就在于输掉的第一场。齐王虽然不费吹灰之力胜了这一场,但却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成本——上等马与下等马之间的实力差距被白白浪费掉了,并因而输掉了后两场比赛。

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我们还可以解释市场上为什么会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是指这样一种情况:如果市场上同时流通有面值相同的成色较高和成色较差的两种货币,结果一定是成色较差的劣币逐渐将成色较高的良币驱逐出市场。

出现这种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良币的铸造成本较高,但流通面值却和劣币一样。在与成本较低的劣币的竞争中,良币自然就处于了不利地位,人们更倾向于铸造成本付出较低的劣币以获取更高的利润,而成本较高的良币也就成了牺牲品。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