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小说网

16.乐天派与厌世者的立场

在各种不同程度的生存欲望中,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生死问题。生的欲望越大,死的恐惧也越大;生的欲望变小,死的恐惧也会逐渐变小。

同理,对死的恐惧表现严重的人,显示了他生的欲望过于旺盛。而缺乏死的恐惧的人,证明他的生存欲望也已经丧失了。

假如人完全进入了一种生与死没有限度的境界时,就是常说的“数学中的正数、负数和无限大”,也就不存在生死问题了。

例如,在人的愤怒或情欲发展到极点时,就可能完全忘却死亡。而当惊愕、恐惧到达极点时,就会变得发呆,不能活动,乃至完全失去生存要求。

因为愤怒和情欲是对生命燃烧的发狂,而惊愕和畏惧则是对生命的破灭与窒息。

对于这类问题,千万不能忘记主观和客观观测的差异。

这时,如果对人的欲望进行主观测试,就会发现,当人达到愤怒、惊愕的顶点时,对于生和死,很快就会失去感觉能力。这就像以光速运动时所有物体的形状全都消失一样,跟坐在火车里就觉得感觉不到速度,是同样的道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渴望美味的东西,想得到金钱,得到权势。为了充分满足这些欲望,就必须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必须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参考社会中成败的经验,思考在人生道路中欲望与痛苦的各种关系,然后再进一步将它延伸到生死问题的考虑。这样,就涉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问题。

如果一个人以生的欲望为目标来设计人生道路,就成为天真的乐天派。但是,如果把痛苦当成人生目标,就会成为悲观的厌世者。

对于上述问题,如果能够仔细思考的话,就能对人生进行客观的观察。

实际情况是,主观性的认识往往是主观与客观的混合,因此便会对欲望和痛苦之间关系的衡量上产生谬误的冲突。

所谓乐天或者厌世,都是一种描述主观认识的词语。詹姆斯(James.william)[1] 说:“积极和消极等各种哲学思想的表现,都是由不同的哲学家的气质创造出来的。”

在乐天和厌世两者之间,虽然有的人想长生不老,却又认为摄生修炼太麻烦,有的想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却又觉得学习太辛苦。

由此可见,在生与死、欲望与痛苦之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思想认识或不同的人生观。

在进行理论评判时,或可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但一旦涉及人生的现实面,就会在欲望与痛苦之间发生思想冲突。

有的人会陷入情绪上的感伤,颠倒恐惧,束手无策。这在主观上就是佛教所说的“妄想”或“烦恼”。这样一来,对客观上及主观上进行观察的结果经常出现许多严重的矛盾或冲突,我把它们叫做思想矛盾。

他们之间会存在差异,是因为观察者的观察立场不同。根据相对论原理,若不首先确定观测者的立场,对所有现象的观测就都会变得不可理解了。

正如我时常说的那样,“多数哲学都是思想游戏,把主客观认识都混杂在一起,而形成的脱离实际的机械、呆板理论,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不起任何现实作用,反倒容易让人产生思想矛盾而带来严重危害。”

按照前面关于良智和恶智的说法,这就是恶智。[1] 詹姆斯James.william,(1840-1910),美国心理学家。出生在纽约一个着名的豪富家庭。开始时学医(1864-1869),后来在学生理学与解剖学(1872-1876)时,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最后又转入哲学(1879)。是一位兼有生理学、心理学和哲学三种知识的思想家。曾于1875年建立过一个规模不大的心理实验室。1889年出任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1890年他出版了着名的《心理学原理》后,标志着美国当时已真正有了自己的心理科学。晚年他又涉足宗教哲学,1907年出版《实用主义》一书,成为应用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编译注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