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小说网

第二章 登基(1100)

(哲宗众兄弟)俱神宗之子,莫难更分别,申王病眼,次当立端王。

——向太后对二府官员宣布哲宗驾崩时说

无论在哪个王室,君主的离世都会引发一场危机。就算君主离世在预料之中,继承君位之人也已选定,但没人知道新君主即位后能否有效地处理国事,能否维持对政府机器的控制,能否以一种对自己有利的方式管理君臣之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如果君主意外驾崩,也没有指定继承人,就可能出现一场继位之争。高层官员、宠妃和主要的宫廷侍仆都知道,如果自己支持的候选人登上皇位,就可以获得更好的待遇,因此他们有动机去千方百计地促成。

在宋朝前一百四十年的历史中,共有六次皇位继承,没有哪两次是相似的。 [1] 出于我们也许永远无法得知的原因,宋朝皇室一直饱受精神和身体健康问题的困扰,在皇宫出生的皇子存活率非常低。开国皇帝宋太祖驾崩时有两个儿子在世,但都没有继承皇位,而是弟弟太宗夺取了皇位,并迫使他的母亲宣称,宋太祖希望将皇位传给弟弟。这种旁支继统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原则,即皇帝的儿子继承大统,因为只有皇帝的儿子才有资格在祭祖时担任继承人的角色。正常情况下,应当是宋太祖的长子继承皇位,但他不久突然自杀了,而没过两年,另一个小一点的儿子也在二十三岁时猝然离世。

宋朝的第二位皇帝一直等了很久,才明确表示皇位将由自己的儿子继承,而不是哥哥(也就是开国皇帝)的后裔。宋太宗五十七岁时,腿上一处旧伤复发,这时他才将自己的第三个儿子真宗立为太子。虽然立了太子,但也未能避免在驾崩后遗孀和宰相之间为此发生争斗。太后及其同伙试图将他们的候选人,即太宗的长子推上皇位,而宰相吕端则坚持遵循太宗的遗嘱,这件事自然也使他获得了新皇帝的信任。

宋真宗直到1018年才立太子,那一年他五十二岁,已执掌朝政二十年,当时他的六个儿子中仅剩下一位在世。但真宗之所以推迟这么久才立储,也许并不仅仅因为儿子们体弱多病。他显然是担心会被逼退位。事实上,真宗在1020年病重时,宰相和宦官首领就曾要求他退位,传位给太子。真宗不仅拒绝,还杀了这位胆大包天的宦官首领,宰相也被免官。

真宗的继承人仁宗驾崩时,子女已经成年,但他的三个儿子都已不在人世(只剩下十三个女儿)。1056年,仁宗四十七岁,已在位三十五年。这一年他大病一场,连续十天精神错乱,连人都认不出来,皇后都被吓坏了。 [2] 仁宗病愈后,一位言官连上十七封奏疏,催促他选一位继承人,其他大臣也纷纷进言。最终,仁宗立大堂兄的儿子为太子(英宗)。英宗当时已是成年,小时候曾被当作潜在的继子送入宫中抚养数年,仁宗和皇后对他也非常了解。

英宗登基时有三个儿子,最小的八岁,最大的十五岁。不幸的是,他很快就染上了精神和身体上的疾病,在位仅四年就驾崩了。 [3] 英宗去世后,十九岁的长子神宗登上皇位。尽管这次继位完全符合逻辑,但宰相韩琦认为,英宗若在清醒时就将神宗的名字写下来,事情会顺利得多。神宗因此非常感激韩琦和其他二府大臣,对这些比他年长很多的大臣也更加言听计从。 [4] 神宗也是刚到中年就驾崩了,临死前才将哲宗立为太子(如果他当时还头脑清醒,明白事理的话)。

某种程度上,徽宗的继位与太宗有些类似:他也是前任皇帝的弟弟,而不是儿子。但徽宗登基时比太宗年龄小得多(刚满十七岁),也从未被怀疑曾上下其手,以旁系继位。

登基之日

曾布的政治日记中能找到哲宗之死和徽宗继位最完整的记述。当时曾布任知枢密院事,厕身二府大臣之列。 [5] 对这段历史叙述最详细的典籍是《续资治通鉴长编》,其中大量参考了这部日记,同时也借鉴了一些别的文献资料。

哲宗驾崩时,四位二府大臣 分别是章惇、蔡卞、曾布和许将(见表2.1),他们几位已在二府共事五年多。1100年正月十二日,这几位大臣来到东内门,等候宣召入宫。他们得知哲宗病情严重,原本计划当天在宫中及城内寺观举行祈祷仪式。 [6] 但他们走到内东门时,被宦官首领梁从政告知不能入内。随后,几人来到哲宗的主要寑宫福宁殿,发现那里已准备好了垂帘,以便向太后召见他们。太后跟他们说,哲宗已经驾崩,由于哲宗没有子嗣,继位之事必须商定。根据曾布的记录:

众未及对,章惇厉声云:“依礼典律令,简王乃母弟之亲,当立。”余(曾布)愕然未及对,太后云:“申王(佖)以下俱神宗之子,莫难更分别。申王病眼,次当立端王(徽宗),兼先皇帝曾言:‘端王生得有福寿。’尝答云:‘官家方偶不快,有甚事。’” [7]

余即应声云:“章惇并不曾与众商量,皇太后圣谕极允当。”蔡卞亦云:“在皇太后圣旨。”许将亦唯唯,夔遂默然。 [8]

是时,都知、押班、御药以下百余人罗立帘外,莫不闻此语。议定遂退,梁从政引坐于慈德宫南庑司饰 前幕次中。殿廷上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