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小说网

第三章 名将

郎中令

《汉书•百官公卿表》里,是这样介绍郎中令的:

郎中令,秦官,掌宫殿掖门户。

郎中令是秦代设立的官职,执掌宫殿两边的门户的防御。后面,《汉书》还罗列了郎中令的一大堆属官,其中就有司马迁担任的郎中,官秩比三百石,是班固列出的所有郎官中,级别最低的一种。

班固这段话,是我们了解郎中令和他领导的部门的基础,但还远远不够。正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会接触到的:一个部门的职能多寡,权力大小,经常会随着复杂的形势变化和人事变动而发生改变。古代也一样如此。

郎官们最初的工作,确实是担任君王身边的警卫,他们执戟站立在走廊之下,因此被称为“郎(通廊)内诸官”。从构字上说,“广”是屋檐伸出的部分,“广”下有一个“郎”,既是表音,也可说相当形象生动。

但皇帝显然愿意让郎官们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一些足智多谋的郎官成为皇帝的顾问官,他们为皇帝出谋划策,以及处理一些特别机密、紧要的事件,所以这些郎官不再是武士,文职官员色彩却越来越重。而郎中令则有可能成为至关重要的实权派人物,甚至超越丞相,如秦二世胡亥即位之后,他任命的郎中令是赵高。

汉朝建立之后,郎中令仍然非常重要。

一方面,他的工作是皇帝安危所系。西汉初年,吕后去世之后,汉朝中央发生了一次惨烈的政变,号称“喋血京师”。然后代王刘恒被迎回长安,践皇帝位,也就是著名的汉文帝。汉文帝非常谨慎,一进未央宫,就把郎中令换成了自己做代王时的亲信。

另一方面,皇帝有意识把郎官系统打造成一个培养官僚的人才库。富贵人家的子弟,或者在其他领域曾有突出表现的人才,都有可能入仕为郎。文景时代的名臣,如大名鼎鼎的贾谊、晁错,都曾以太中大夫或中大夫的身份,隶属于郎中令。

汉武帝即位之初,大权在太皇太后窦氏手里,丞相领衔的朝廷高官许多都是先帝老臣,对年轻的皇帝也缺乏敬畏,所以汉武帝极力想培养一个身边的亲信班底,郎官系统因此得到了格外的重视。上一章中我们提及的人物,主父偃、庄助、朱买臣……他们获得的第一个官职,就都是郎中令的属官。

而郎中令麾下的军事实力,也在汉武帝时期取得了极大发展。

建元元年(前140年),刚刚即位的汉武帝怀着少年人的拿云心事,想全面推行政治改革,结果立刻遭到窦太后狠狠的打击。如果不是老太太多少对这个孙子存着一点慈爱,汉武帝当时就可能被废,一代雄主就此夭折。

这之后汉武帝一定会有痛苦的反思,宫中兵力不足,自己任命的郎中令被老太后轻松拿下,显然是这场噩梦中特别惨痛的一个环节。之后一段基本被架空的日子里,汉武帝干脆做出一副顽劣少年的姿态,爱上了微服出行。他与一群擅长骑射的青年郎官或“北地良家子”约定在宫殿门前集合,然后“北至池阳,西至黄山,南猎长杨,东游宜春”。这种骑射游猎活动既是向窦太后表现胸无大志来求自保,也是军事技能的训练,而发展到后来的结果,则是郎中令麾下从此多了一个新的编制:期门郎。

建元六年(前135年)窦太后去世,汉武帝可以真正放手发展自己的扈从兵力。长安城本有两支部队:由中尉统领,负责长安及周边地区防务的北军;由卫尉统领,负责宫城防务的南军。现在,郎中令指挥下的这支驻扎于宫中的部队,足以与之鼎足而三。

期门郎和后来组建的羽林郎,成员大多来自“六郡良家子”。六郡指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这六个与胡人邻近、因此特别有尚武风气的郡。出身良好的青年,加入郎中令麾下后,会受到严格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思想教育(要学《孝经》)。这支作风优良、纪律严明、战斗顽强的军队,尽管人数比北军、南军要少,但军事素质却要高上很多,因此也有更强的战斗力。

当然,这样优秀的部队,不能交给一个平庸的将军去统领。

司马迁出仕为郎,大约是在元狩年间(前122年-前117年),这个时间段上担任郎中令的,正是一位真正的名将。

汉之飞将军

司马迁没有具体说自己成为郎中是哪一年,王国维先生曾说“其年无考”,不过后来的学者还是从零碎的史料中找到了蛛丝马迹。

第一,元狩五年(前118年),汉武帝得过一场重病,当时司马迁就在汉武帝身边。只有已经做了郎官,才可能和皇帝这样亲近。第二,司马迁有一个好朋友任安.,两个人极可能是做郎中时认识的,而任安在元狩四年还是卫青的舍人,元狩六年就离开了郎中的岗位17。

如果说,第二条证据还带点推测意味,第一条证据,可以说相当过硬。所以最迟在元狩五年,司马迁已经成为了一名郎官。

如果司马迁入仕为郎刚好就是元狩五年,那他第一次踏入官署就会感受到,整个部门正笼罩在一种悲伤、压抑又愤懑不平的气氛里。因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