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小说网

第八章 西域

元封三年(前108年)成为太史令之后,司马迁不再承担扈从任务,和皇帝之间的距离拉开了,而“r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阅读各种古籍和国家档案,却有了最大的方便。

当然,相对我们今天而言,这种方便仍然是难以想象的艰巨。邢义田先生计算过,五十二万多字的《史记》如果写在竹简上,将重达五十多公斤,也就是超过很多女生的体重;体积则是284310立方厘米,大约是现代纸本的二百二十五倍44。

以此类推,司马迁撰著《史记》的时候,面对的是字数以百万计的资料,这些沉重而巨大的文献检索查核起来极为不便。可以想象,他无法像我们今天写作时这样,每处摘引都去核对原文。很多内容他是凭记忆写作,比方说写到春秋、战国的历史,我们今天很容易指出他这样那样的错误,但联系到他的写作条件,仍然要赞佩他记忆力惊人。

司马迁改变了父亲设定的上下限,“余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百三十篇”。他希望《史记》写到太初年间结束,也就是自己已经从汉武帝身边离开,再发生什么事,他就不打算写了。

但朝廷里的各种消息仍然会传到司马迁的耳朵里来。他无疑会强烈感受到一个事实,现在皇帝的身边人才凋零。

尽管司马迁什么也没有说,但后来班固写《汉书》的时候,为赞美汉武帝,却无意中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兒宽,笃行则石建、石庆,质直则汲黯、卜式,推贤则韩安国、郑当时,定令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应对则严助、朱买臣,历数则唐都、落下阂,协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奉使则张骞、苏武,将帅则卫青、霍去病,受遗则霍光、金日禪。

长长的名单,除了最后接受遗命的两位,几乎都是司马迁担任太史令之前涌现的。

当然,司马迁对这个名单里的人物的看法也非常复杂,比如说,张骞无疑就是他讨厌的人物之一。

历史的张骞与时代的张骞

用贯通中国史的眼光看,张骞无疑是非常伟大的人物。

张骞通西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英雄气概的冒险,陆上丝绸之路从此开辟(尽管这个名词近代才出现),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世界也因此而改变。甚至可以说,直到今天,中国和世界仍然受惠于这次壮举。

但和张骞同时代的人,对他的看法则完全不同。而这一次,司马迁的眼光并没有超越时代。

司马迁把张骞的发现记录下来,但也只是记录下来而已,要说这些内容有价值,那就是坚定了他对儒家经典的信心。所以在《大宛列传》的最后,司马迁议论说,社会上流传的《禹本纪》《山海经》之类的书,充斥着关于西方昆仑山的夸夸其谈,可是和张骞的发现一印证,哪里看得见一点影子呢?可见,读书还是要读《尚书》啊。

至于张骞这个人,司马迁承认他“为人强力,宽大信人”,此外就看不到什么优点了。

张骞出使西域是在建元三年(前138年),这是一次秘密行动,极少有人知道,何况那时候司马迁还是个六七岁的孩子。

十三年后的元朔三年(前126年),张骞回来了,这也不会是一个轰动性的新闻。司马迁刚好在这一年踏上了去东方漫游的旅途,所以多半是几年后才知道张骞的事迹。张骞带回来许多关于西域奇异世界的消息,引起汉武帝的浓厚兴趣,但对司马迁和汉朝的大多数人来说,重要的只有一点:张骞是去西方寻找对付匈奴的同盟的,而他“不能得月氏要领”,一无所获。

然后,在张骞的建议下,好不容易暂停的西南夷道路工程,又重新启动(参见第四章《开拓》),几万人因此苦不堪言,许多人在疲惫、饥饿和病痛中死去。

再后,张骞成为对匈奴战场上的一名将军,事实上司马迁主要也是把他当作一员武将来看待的。开始张骞表现还算不错,“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因为善于辨识道路而大大改善了汉军的后勤保障,他被封为“博望侯”,博望自然是视野开阔的意思。

讽刺的是,然后张骞就迷了路。

元狩二年(前121年),因为张骞失道,没有能够及时赶到约定地点,导致另一支汉军成为孤军,陷入匈奴的重围之中,要不是统兵的老将才气无双,几乎全军覆没。

这位老将正是司马迁最崇拜的飞将军李广。至少在李将军的粉丝看来,正是因为张骞的失误,老将军的封侯之梦再次破碎。

张骞也因此失去侯爵,汉朝的男人,有什么比封侯更重要呢?所以他发疯似的想再次封侯。张骞用尽办法游说汉武帝,极力夸张说,联合一个叫乌孙的国家(在今巴尔喀什湖以南和伊犁河流域),对击败匈奴有多么大的意义。终于在元狩五年(前118年),他赢得了二次出使西域的机会。

这一次的规模和第一次大不相同,张骞率领多名随员,携带金币丝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