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小说网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四卷。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脾胃藏府,皆合于土,病生而异,故问不同。

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脾藏为阴,胃府为阳,阳脉下行,阴脉上行,阳脉从外,阴脉从内,故言所从不同,病异名也。 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春夏阳明为实,太阴为虚;秋冬太阴为实,阳明为虚。即更实更虚也。春夏太阴为逆,阳明为从;秋冬阳明为逆,太阴为从。即更逆更从也。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

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是所谓阴阳异位也。

故阳道实,阴道虚。是所谓更实更虚也。

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是所谓或从内或从外也。

阳受之则入六府,阴受之则入五藏。入六府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是所谓所从不同,病异名也。

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同气相求尔。

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是所谓更逆更从也。《灵枢经》曰: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所行而异,故更逆更从也。

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此言其大凡尔。然足少阴脉下行,则不同诸阴之气也。

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阳气炎上故受风,阴气润下故受湿,盖同气相合尔。

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

岐伯曰: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 新校正云:按《太素》,至经作径至。杨上善云:胃以水谷资四支,不能径至四支,要因于脾,得水谷津液营卫于四支。

必因于脾,乃得禀也。脾气布化水谷精液,四支乃得以禀受也。

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帝曰:脾不主时何也?肝主春,心主夏,肺主秋,肾主冬,四藏皆有正应,而脾无正主也。

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治,主也。著,谓常约著于胃也。土气于四时之中,各于季终寄王十八日,则五行之气各王七十二日,以终一岁之日矣。外主四季,则在人内应于手足也。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 新校正云:按《太素》作以募相逆。杨上善云:脾阴胃阳,脾内胃外,其位各异,故相逆也。

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

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胃是脾之表也。

五藏六府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藏府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又复明脾主四支之义也。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