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小说网

每个人都有无数张面具——虚假的自我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曾梵志的画册《面具》,从这部作品中,我们了解到每个人物都戴着一个能完好遮盖面孔的白色面具。面具只是给别人看的,自己只是为了伪装埋藏在面具后面那个怕别人看出端倪的脸。现实的生活中,每个人也都有无数张面具,只不过不是玩具,而是真正的人皮面具罢了。人皮面具虽然不像玩具中的面具那样五颜六色、形式多样,但也是千变万化的——有快乐的、有悲伤的、有奸诈的、有老实的、有善良的。

也许有的人会说,不喜欢带着面具的家伙。但事实上,生活中那些受欢迎的人往往都是戴面具并善于根据环境而调换人皮面具的人。大量的心理学实验表明,我们不仅习惯以自我美化的方式来认识自己,同样擅长以受认同和赞赏的方式向他人展示自己。因此,人都有虚伪的一面。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曾提出人格面具理论。他认为,一个人向公众所展示的,并非他最真实的一面,其目的在于给人一个好的印象,以得到社会的承认,实现个人的目的。荣格这里所说的“一面”,指的就是一个“人格面具”。相应地,人在不同的环境中,往往会根据情景需要,戴上不同的“面具”。不得不说,尽管戴面具的行为表面上遭到了很多人的口诛笔伐,但在社会交往中却颇受欢迎。

每个人都具有两面性,就好像同时具有孔雀和狮子两种特性。孔雀的一面是作秀,而狮子的一面是作战。将这两个面作比较,我们就能发现,作秀的一面要比作战的一面更受欢迎,它能够使人的投入成本大大降低,还能够不知不觉中收获更丰富的利益。所以,真正聪明的人都是运用作秀的一面来与人打交道的。人们通过“面具”向身边的人展示友好和认同,尽量地压抑自己的观点、思想和情感只是为了让自己受欢迎,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奥斯卡·王尔德曾说:“一个人越是以自己身份说话的时候,便越不是自己。给他一个面具,他便会告诉你事实。”所以,在虚假的自我背后,人们戴上“面具”,是为了某种必须的利益。

虽然人人都讨厌虚伪,但是却更害怕面对真实,这也是我们对人格面具不可舍弃的原因之一。在电影《夜宴》中,太子无鸾出场时就是这样的装束——白衣飘飘,戴着白色面具,看上去颇为诡异。后来皇室派来铲除太子的杀手,同样完全看不见他的脸孔。这些面具的作用,不仅是为了掩人耳目,更是作为真实心理变化的掩饰工具。

剧中的婉后告诫她的侄子:“你将你的悲伤、仇恨、不甘、疑问和彷徨统统写在你的脸上,你让杀身之祸如影随形,只有带着面具的表演才是最高境界的表演,最高境界的表演是将自己的脸变成面具。”这句话把人格面具说得很透彻。真正会运用面具的人,就像是剑术中的无招胜有招。当一个人喜怒不形于色时,其他的人就无法根据你的外在表情来推测你的真实心理。

法国思想家拉罗什富科说:“任何场合中的任何人都想给别人留下自认为较为合适的印象,于是人人都伪装自己的面貌和外表,故此社会就是一个被伪装过的东西。”一个人戴上面具无非是掩盖一个真实的自己,我们都会尽可能靠近对自己有利的局面,规避那些对自己不利的情况。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我们每个人都很擅长用撒谎,或者装假的形式把自己保护起来。虚假的面具伴随人的一生,小时候,即使我们对父母、老师再讨厌,也会努力装出一副听话的样子;成年后,进入职场,有的人会变成“善待下属”的老板(即使他很可能经常在私底下克扣工资),有的人会变成踏实而勤恳的员工(说不定他只是在领导在场的时候,才表现得很勤恳)。

我们都在充当表演者,在面具的保护下,把别人或者周围的人臆想成看客,并且渴望获得看客的好评。在生活中,人人都是演员,拼的就是演技。你可能在家的时候不修边幅,甚至蓬头垢面,但是去企业应聘的时候,肯定会进行一番乔装打扮,头发整齐,西装革履,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给面试官留下一个好的印象。每个人都十分擅长在人前表演,每个人都在展示自己的能力,并从自己的行为模式中选择出适合别人口味的表演方式。

伪装自己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状态,体现了人类个体向现实进程迈进中的认知成长状态。不过,在生活和交往中,伪装也要把握好尺度。鲁迅先生说过:“倘若是狮子,自夸怎样肥大是不妨事的,但如果是一口猪或一只羊,肥大倒不是好兆头。”我们在使用这一副副面具之前,必须衡量清楚自己的底线。在心理学中,长期表现虚假的自我会导致缺少嗜好、压抑综合症以及低自尊感,还可能会使人做出自我毁灭的行为。所以,我们需要戴上面具,但不能长期伪装、压抑自己。面具可以是保护自己的工具,也可能会成为毁灭自己的武器。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