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小说网

人不止需要果腹,还需要精神世界的充实——对爱、美、浪漫的需求

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位“平民”皇帝。他出生贫寒,从小就失去了父母,生活艰难,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草根”。他就是开启大明王朝的朱元璋。

相传,朱元璋小时候因为家境贫寒,从来就没有吃饱过,为了讨口饭吃,他出家当了一名和尚。后来家乡又闹饥荒,他走投无路只好外出化缘,在这期间历经人间沧桑。有一次,他连续三天没有进食,昏倒在街上,一位路过的老婆婆看他可怜,将他救起带回家中。老婆婆心地善良,将家里仅有的一块豆腐和一小撮菠菜,就上半碗已经快馊了的剩饭,下入锅中熬出一锅汤羹,给朱元璋吃了。

朱元璋吃完精神大振,顿时觉得这是人间极品,是美味佳肴,就问老婆婆刚才做的是什么菜?老婆婆倒是挺豁达,开玩笑说那叫“珍珠翡翠白玉汤”,于是,这碗汤在朱元璋心里就刻下深深的烙印。后来,朱元璋投奔了红巾军,最终当上皇帝,尝尽了天下美味珍馐,但始终让他念念不忘的就是当年的“珍珠翡翠白玉汤”。

民以食为天,通常食物只是满足人们的温饱需求,但是当个体对某种食物产生情感寄托的时候就不一样了。比如提到“哈根达斯”冰激凌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恋人;在吃甜点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产生愉悦的体验;有些爱狗人士在看到别人吃狗肉时,立即产生一种厌恶的情绪,诸如此类。这个时候,食物“充饥”的功能性就减弱了,而由食物引发的“情感需求”变得明显了。正如“珍珠翡翠白玉汤”对于朱元璋而言,当年是为了充饥,而后变成了“忆苦思甜”的回忆载体,同样的食物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这是因为人们对于美、爱和浪漫等情感层面需求所致。

2012年,中国纪录片史上出现了一部关于美食的惊艳之作——《舌尖上的中国》,此片一出,立即风靡。其中有一集叫《时间的味道》,里面讲述了一个住在香港大澳的奶奶,在老伴过世后依然坚持制作当年他们一起做过的虾酱。时间带走了老伴的生命,带不走的是奶奶的回忆和她记忆中的味道,对她而言,虾酱不再只是虾酱,而是承载着对老伴的思念的东西。

有人说真正美妙的美食,不只是果腹而已,还能让食客感受厨师在做这道菜时的用心,和对食客品尝体验的关注,品尝美食的过程变成了享受精神愉悦的过程。听上去可能很夸张,但这是有科学根据的。

人体中含有一种生物胺类中枢神经递质,叫“多巴胺”,它对人类身心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在品尝美食的过程中,精美的品相和绝美的味道刺激味蕾,从视觉、嗅觉和味觉等方面综合刺激人脑分泌多巴胺,并引发“电化学反应”,产生一种能刺激神经兴奋的神秘物质,通过血液流遍全身,引起令人飘飘欲仙的感觉,达到精神上的享受体验。除了美食,当看到美的、有爱的事物时,效果更加明显。

人的思维方式一般分为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感性思维主要是受情绪影响,理性思维主要是受逻辑影响。感性一旦被触发,就会像礼花一样绽放,五彩缤纷,产生各种情绪体验,这种触发原点显然不止美食一种。自古以来,不论地域、肤色和人种,在他们的传统文化中都有一些感性的故事,像国外的《罗密欧和朱丽叶》《奥赛罗》《灰姑娘》,还有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等,这些故事象征着人类内心对于爱的渴望和追求,触碰到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产生了情绪共鸣。

人类对于食物最原始的需求是温饱,当吃饱以后就不再满足于此了,他们要求色香味俱全,这样的体验需求超出了事物本身的功能,它变成了一种载体,承载的是人们对于“美”、“爱”和“浪漫”的一种情感需求。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