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小说网

第58页

跟系统搞动保的那些年 作者:佘九

第58页

曾经在明末清初,战乱频繁,尤其是蜀地人口,因为战争屠杀十不存一。

当时就有相当多的县志记载,老虎成群结队的进入城中吃人。

有种说法是:狮子之所以群居,是因为猎物大且数量充沛。而老虎则是因为食物不够分,而被迫单身生存。

俗话说物极必反,食物极端匮乏也会出现独居动物集群,如今年轻的公虎也只能结群才能生存。

不能用简单的刻板印象去看待生物的行为。

年轻公虎如同幽灵,悄悄地翻过李辞辛做的路障,或者爬过山岭,去村庄偷家禽家畜。伤人的事情时隔几年再次出现。

因为不够吃饱,领土压缩。母虎的繁殖意愿也开始下降,变得攻击**很强,根本不让公虎近身。甚至有的母虎会吃掉自己的孩子。

要知道,在野外,野兽吃自己孩子的事情不少见,但一般情况都是幼崽死亡和体弱,或者母兽饿极了,才吃的。

结果李辞辛发现,有只母虎居然连同健康的幼崽一起吃了,一只不剩。说好的虎毒不食子呢。

自己把它们圈在这里面,反倒是错了?

灵光一闪,李辞辛又去观察起那些外围和山中心的年轻公虎,发现它们果然不再对雌虎感兴趣,相反和自己的结伴兄弟你侬我侬,互相疏解**。

李辞辛想到,这不就和“二十五号宇宙”这个实验相似吗?最明显的的不同点就是没有无**的食物供应,相似点却是生物生存的空间问题。

那个实验用的是小鼠,自己这里是华南虎。

看来空间对物种生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不过一想到那二十五个小鼠社会**实验的失败,他心里就直突突。

这样下去,万一结果都和那些小鼠的实验一样,华南虎都死完了,那自己的任务……

不行,得想个折中的方法。

思来想去,只能扩大栖息地了,李辞打算将就近的两个山林联系起来。反正旁边那个老虎数量比这里少多了,干脆扩大生存空间,这样应该要好一些。

可往往祸不单行,福不双至。

他这边虎口问题和生存空间的矛盾难以调和。人类社会那边也出毛病了。

历史上著名的“□□”来了。说是自然灾害,反倒是天灾和人祸一起引起的。

一边是牺牲农业发展工业,导致粮食实际上减产。一边是浮夸风的放卫星,导致基层干部夸大数据,收粮太多,农民手里没有存粮。

外在环境则是要还熊国的债务,以粮抵债。

这天灾一来,许多地方粮食减产甚至颗粒无收,政府又没有足够的存粮。这一下子百姓可遭殃了。

这里还是南方山区,雨水不差太多的情况,老百姓还能靠野菜和鱼充充饥,北方和中原就惨了。

李辞辛出去的时候就见**这样一幕:

一个收税粮的解放牌小卡车,被愤怒的山民们堵在了泥巴公路上,车都被烧了,三个公职人员差点没被打死。

在粮荒的驱使下,李辞辛一路所见的周围村,人们纷纷行动起来,抗拒交税粮。不少村子把联通外面的唯一公路都给挖断了,还堆上了石头。

法不责众,大家都吃不饱了,也管不了这么多。

这样一来,村里的家禽家畜可就成了宝贵的东西。老虎下山抓它们,就相当于在人口夺食。

再看附近的山坡都被薅了个遍,别说野菜了,许多能吃的树叶都摘光了。

估计去河里抓鱼的人也不少,这个时候,由于油脂和香料稀缺,老百姓平**里基本上不怎么吃鱼,因为料理难度大。

但是真的到这一步的时候,饥肠辘辘的人们可不会管那么多。

曾经还有的人在相关平台问:为什么以前饥荒的时候,老百姓不抓鱼吃呢?

就有缺心眼的回答:因为没有调料,鱼腥,老百姓做不好,所以不吃鱼。

可实际上,这些答案都是自我臆断,不管是华夏还是其他国家地区,饥荒的原因不外乎就那么几个:旱灾、洪涝、蝗灾、战争……

最常见的就是旱涝灾害。旱灾带来的赤地千里,别说鱼了,连喝水都成问题;洪涝带来的一片汪洋,估计连火都点不上,还要在波涛汹涌中保命加捕鱼,难度何其大。

往往灾害过后成堆的尸体腐烂而爆发的瘟疫,也会成为一张催命符。

如果这样还有鱼吃,那就是谢天谢地了,哪管得上什么味道好不好。饿急了,吃树皮、吃观音土、甚至发展到后面吃人肉,都是历史上的饥荒常态。

人肉在一些地方还叫“米肉”,后世经历过这三年灾害的老人中,就有一部分为了活命而尝试过。

李辞辛曾经翻看一本课外书,其中就有描写几百年前万历年间,一个齐鲁之地的陈姓举人在经过灾区后将其惨状上书皇帝。有一段话让他印象深刻:

“……又行半**,见一老妪持一死儿,且烹且哭。’问曰:‘既欲食之,何必哭?’妪曰:‘此吾儿,弃之且为人食,故宁自充腹耳。’”

此时的山村还没有到那个地步,可恐慌已经传播开来。

再下去,估计就得去深山觅食了。

辗转多地,所见的情况依旧萧条难当。对于此李辞辛也根本改变不了什么,只能祈祷这里是受灾比较轻的地区了。

第58页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