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小说网

第41页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显示天朝的能量,景王就下决心“铸大钱”。

同你们今人所说的一样,任何改革举措都要损害部分即得利益者,所以想见得到反对声音最大的就是有钱有势的公卿贵族们。

其反对理由有三:

一是这会让民资缩水;二是币值高了交换不方便;三是富了王室,也就是天王有私心。

当时首先跳出来反对的仍是在朝重臣的单穆公、刘献公等几大卿士家族。

相信你们有不少人看过《国语》“周语”之记载:

公元前524年,周景王准备铸造大钱。

单穆公反对道:“不能这样做。古时候,天灾降临,于是才统计财货,权衡钱币的轻重,以便赈济百姓。若百姓嫌钱轻物重,就铸造大钱来行用,于是有大钱辅佐小钱流通,百姓都有得益。若百姓嫌钱重物轻,就多铸小钱来行用,同时也不废止大钱,于是有小钱铺佐大钱流通。这样,无论是小钱、大钱,百姓都不感到吃亏。

“如今陛下废除小钱而铸造大钱,百姓手头的小钱成了无用之物,能不感到困窘吗?如果百姓困窘,陛下的财用将因此而缺乏,财用缺乏了就会设法重敛于民。民众无法负担,将会萌生逃亡之心,这是在离散民众啊......周王朝已经是弱国了,上天接连不断地降灾,而陛下又要离散民众来助长灾难,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应该与民众和睦相处却要离散他们,可以预防的灾害却要把它招来,这样还怎么治国?治国无方,凭什么下达政令?政令不被听从,是君主的忧患,所以圣人施予百姓恩德以消除不服从政令的隐患。

“《夏书》中说:‘赋税均平,王室的库藏才会充盈。’《诗》上也说:‘看那旱山的脚下,长满了茂盛的林木。平和欢愉的君子,平和欢愉地收穫。’旱山脚下的林木茂盛,所以君子能平和欢愉地得到禄米。如果山林匮竭,林麓散亡,湖泊干涸,民力凋蔽,农田荒芜,财用缺乏,君子连忧虑危亡都来不及,哪有什么安祥欢乐可言呢?

“用搜刮民众的财产来充实王室,如同堵塞河流的源头来蓄积水池,很快就会导致干涸。如果百姓离散而财用匮乏,灾害降临又无防备,陛下将怎样办呢?我们周室的官员对于预防灾害,所疏漏的地方已经很多了,现在又要侵夺民众的资财来助长灾祸,这是抛弃善政而置民于死地啊。君王可要仔细酌酙啊!”

周景王不听劝阻,结果还是铸了大钱。

......

从史书上看,单穆公的这一番话,听起来好像理直气壮,周景王似乎很不讲理。

这是由于周景王因改革和在传位——“交班”过程中,受单、刘等氏暗害暴亡,史书由篡权者所记,因而单穆公劝阻景王“铸大钱”的这一席话,就失去真相了。

据我所知,当时儘管单、刘如此反对,但“铸大钱”的措施仍坚定不移地在实施。因为景王已不是刚继位的景王,权贵亦不是当初的权贵了。

何况财政“专家”已分析,现在天朝的财力散落在各国,要说受损失最大的是现代所称的“诸侯经济”与权贵阶层,民众哪有多少钱,以物换物罢了,何况小钱又不是完全废止。

谁都知道,王室当时非常穷困,诸侯们却财大气粗,很少进贡了。宫廷里连祭祀用的器皿都得向诸侯国乞借。

最着名的例子是:

有一次,周景王宴请晋国大臣荀跞时,指着鲁国送来的酒壶说:“各国都有器物送给王室,为何独晋国没有?”荀跞一时没反应过来,他的随行史官籍谈马上抢答:“当初晋国受封时,王室就没有赐以礼器,现在我们哪有什么器物来贡献?”

景王非常不悦,就列举了晋国从始祖开始,不断接受王室赏赐的事儿,然后讥讽道:“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意思是说,你籍谈身为晋国司典的后裔,竟不知祖上经历的事情,谈论国家的典章制度时,竟然忘掉了祖先的职守。

这就是后来人们所熟知的成语“数典忘祖”的来源。

所以,周景王硬是没听单穆公的劝言。

他已憋屈了这么多年,且积蓄了这多年的政治能量,就是为了启动他的改革方略。

终于这一槓子扎下去,并没有谁能够翻天。

天朝还是那个天朝,但王室的财力丰富了一些,王气也大增了一些。

老百姓开始还有些不适应,但后来都习惯了。加上使用方便,很快在王畿内外流通起来。

臣工们都看到,当时的景王确有点笑得合不拢嘴。

当然不单是听到了老百姓的渐渐赞同声。

谁见过天朝那样困顿么?显然贫窘已让周王有点顾不得“天子不求私财”的祖训了。

可嘆的只有历史,却依照政变后权卿们的口吻,给政绩本来就不佳的景王仅仅记下了“贪钱”的第一笔。

第十三章景王变法42“创无射

“景王变法”是东周王朝史上最后一次试图用改革政事来恢復元气,但还是归于失败,且搭上了天王的性命,也导致长达十余年的王朝内战,我虽参与其中,也无可奈何。

不过当时也只能是“尽人事,随天命”。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