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小说网

第80页

作为的统治者和军事家,无不懂得军政两手相辅相成的道理,无不明白 “武

以力胜,文以德胜,文武兼施,方能尽胜”的真诚,无不通晓 “文武兼备之

道”、 “刚柔相济之术”、“恩威并用之谋”。

我国古代兵家的这种治国方略、谋略思想和斗争艺术,给近代、现代中

国政治家和军事家以深刻影响。

(二)诸葛亮文武兼施、恩威并用的生动实践

诸葛亮 (181—234 年)今山东沂南人,曾任蜀汉刘备政权的军师、丞相,

后被封为武乡侯。

诸葛亮生逢 “乱世”,当时汉室衰微,宦官专权,世族豪强争霸,战争

连年不断。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期间即博览群籍,尤好兵书,交游士林,关注

时局,并立下了一生要成就一番事业,统一天下的凌云壮志。诸葛亮感刘备

三顾之恩,27 岁那年走出隆中辅佐刘备,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受任于败军

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为兴復汉室,统一天下,他不仅表现了公忠体国、

励精图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品格,更施展了他足智多谋的政治智

慧、外交才干和军事艺术。他既善于军事上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更善于

政治上纵横捭阖和外交上的折衝尊俎。他可以说是文武兼施、恩威并用、刚

柔相济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是在艰苦复杂的斗争中善于使军政两手

相辅相成的一个古代典范。

诸葛亮一生指导和指挥了许多政治斗争和军事战役,但最能反映诸葛亮

军政两手相兼併用这一特色的,是他亲自率军出征夷越,成功地平息南中地

区反叛势力,结束这一地区动乱局面的生动实践。

汉末三国时期,隶属于蜀汉管辖的南中地区,即今天的四川南部和云南、

贵州一带,自古以来被称之为 “夷越之地”,居住在这里的羌、叟、僚、濮

等少数民族被视为 “化外之民”。特别是东汉末年的中央王朝派往南中的官

吏差不多都是些 “侵犯蛮夷”,拼命搜刮少数民族人民的贪官污吏。而面对

当地少数民族的骚乱、起义和反抗,东汉统治者又总是沿袭历代 “攘夷”的

老办法,一味采用军事手段进行极其残酷的镇压。结果,加剧了汉王朝同南

中地区少数民族的矛盾,造成了一些少数民族上层首领称兵作乱, “带郡称

王以叛”的混乱局面。

诸葛亮吸取历史教训,他在出山前的隆中对中就向刘备提出了 “西和诸

戎,南抚夷越”的战略方针。蜀汉刘备取得益州后,诸葛亮对南中地区少数

民族上层分子先采取 “抚而不讨”的策略,试图从政治上解决问题。但诸葛

亮的这一方针却被当地一些拥兵自立的首领和 “夷帅”视为蜀汉王朝的软弱

可欺,更加肆无忌惮地进行叛乱和割据活动。于是,诸葛亮一改“抚而不讨”

的方针,采取文武兼施、恩威并用的方针,既发动政治攻势,又进行军事讨

伐。因为诸葛亮非常明白,南中叛乱不解决,后方不安定,就无从北伐。这

就是所谓 “惟思征北,宜先入南”。

蜀汉建兴三年,即公元225 年,诸葛亮亲自率军出征。当诸葛亮从成都

出发时,参军马谡送行数十里,依依不舍,似有所言。诸葛亮诚恳地对马谡

说,你我共事多年,常承指教,请惠赐良计。马谡于是说道:南中 “夷帅”

仗其偏远、险要,不服朝廷久矣;丞相亲征,无疑必胜,但大军一退,难保

他们不再背反;将来丞相举兵北伐,与强敌相抗。 “夷帅”探知国内空虚,

其反必速,此番若以武力把他们斩尽杀绝,又非仁义之师所为;照我看来,

用兵之道,在于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望丞相详察,

愿早服南人之心,以收长治久安之效。马谡这番语,诸葛亮听后连连点头,

说 “甚合亮心”,并立即纳作“平南之策”。

当时南中地区少数民族上层中有三个着名的势力大的叛乱首领,这就是

雍闿、高定和孟获。诸葛亮先后斩杀了极其顽固的雍闿和高定后,于盘江上

游 (今云南曲靖地区)同孟获展开决战。孟获当然不是诸葛亮的对手,一交

手即被诸葛亮生擒,孟部溃败。至此,军事讨伐、武装平叛的目的已经达到。

但是诸葛亮并没有到此为止,决心对深得“夷汉所服”的孟获进行政治攻心,

以使孟获和他影响下的大小头目及各少数民族心悦诚服,真心归顺蜀汉朝

廷。为此,诸葛亮布兵营阵,让孟获观看。孟获看后不服,说道:原本不知

你们的虚实,才打了败仗,今番承蒙赐观营阵,不过如此,若放我回去整兵

再战定能打败你们。诸葛亮听后微微一笑,当即把孟获放了。这样反覆了几

次。在最后一次 “亮犹遣获”,还打算放孟获回去整兵再战时,孟获不走了,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