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小说网

第5页

使纯度在95%以上,也似乎“食不甘味”。这样,就逼得他们不得不一边小心提二防,

一边去潜心琢磨,探究出一种新的万全之策。

功夫不负有心人——也许是集体的“智慧”,吸毒者们终于发现了一种常见的物质

“小苏打”。他们发现小苏打不仅可以替代乙醚,而且不易失火。儘管这种吸食的方法

使古柯碱的纯度有所下降,但由于其既简便而又安全的原因,使这种方法又大行其道,

再度流行起来。

到1982年,在美国纽约市区的毒品销售场所,80%的吸毒者都要吸食加热的古柯碱。

这样一来,出售毒品的毒品商人就必须为自己的顾客,准备一间间固定的房间,为他们

一个个地加热古柯碱。这时,毒品商人使用的方法大都是用小苏打代替乙醚。但这种吸

食的方式也并不尽人意,儘管是安全,但速度太慢。当一名吸毒者吸过之后,必须将吸

毒的工具冷却,方能让下一名瘾君子上场。可想而知,吸毒者在吸毒之前,都是“望梅

止渴”的饿鬼,谁能有这份耐心去等待。这种既慢又麻烦的办法,不仅令吸毒者急,也

令贩毒者烦。

那么,最佳的办法在哪里?

好在毒民们的“智慧”是无穷的。

正当美国的毒民们为自己国家这种不先进的吸毒方法感到不满和苦恼时,一种新的

吸毒方法早在加勒比海地区诞生了。

早在1980年理察先生在自己的别墅里演出了那出“喜剧”的同时,荷属安第列斯

的毒民们便另闢蹊径,创造了一种新的吸毒方法并研製出了一种新的毒品——他们用小

苏打、水和酒精对古柯膏进行加工,製成了一种新的毒品“洛克”。

洛克形如一枚药丸,吸食后喷出来,不吸入体内。洛克的外形犹如一颗小石子,所

以在黑道中又称其为“石子”。

洛克的问世实在是“功德无量”——对瘾君子来说。它不仅吸食方便,便于携带,

而且绝对安全,因此流行极快。在它刚问世不久,就开始在南加勒比海地区流行。1983

年,洛克开始走俏巴哈马群岛。不过,当年巴哈马岛上的玛格丽特公主医院中,就住进

了35名“洛克癌君子”,到第二年,住院治疗的人数就猛增到200名。

可见,洛克真是一种威力无比的毒品。

80年代初期,加勒比海岛国海地发大水,大批海地难民飘洋过海,越过佛罗里达海

峡,涌入美国的佛罗里达半岛南部的最大城市迈阿密地区。海地的难民,从此便把加勒

比人吸食洛克的先进方法“无私”地带进了美国。

那么,美国毒民长期困扰的难题是不是由此解决了呢?

非也。美国人永远有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他们对洛克这种“舶来品”却不屑一顾,

他们要寻找一种更先进的吸毒方法。

正是由于美国毒民的努力,一种被称为“刺客”的毒品“克拉克”终于诞生了。

克拉克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毒品,它的“专利”属于美国的毒民。

美国的毒民受到“洛克”的启发后,便把古柯碱盐酸粉末兑上小苏打,用热水调和

后製成膏状,晾干后又碾成粉末食用。食用时,他仍将这种粉末装在一种特製的玻璃烟

斗中抽吸。点燃之后,毒民们一边腾云驾雾,一边还能听到一种悦耳的爆炸响声,让他

们其乐无穷。于是,毒民们便兴奋地称其为“克拉克”(CIaCk)。后来,也有译作

“克雷克”、“奎克”等。

克拉克真是毒民们的一种心爱之物,有许多人甚至摹仿“可口可乐”的译法,将其

译为“可利口乐”。

克拉克的问世,极大地激发了美国毒民吸毒的热情。从1982年迈阿密警察局缉毒队

第一次发现这种毒品时开始,到1984年,不到两年的时间,这种廉价、易吸、上瘾极快

的“刺客”就在迈阿密的所有贫民区流行起来。与此同时,克拉克以其极为神速的手段,

占领了纽约毒品市场。

1983年12月,缉毒警察比尔·霍普金首次在纽约发现克拉克时,克拉克已经开始在

纽约北曼哈顿地区流行开了。到了1991年,克拉克风靡了美国32个州的113个城市,而

且迅速扩散到欧洲英、法等地。

它的“刺客”身份已在世界毒品世界正式确立。近年来,西方许多国家的公民纷纷

走上街头进行示威游行,高呼口号:“镇压克拉克!”

克拉克,又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公害。

无论是古柯碱,还是其派生物古柯膏、洛克和克拉克以及其他类型的毒品,它们共

同的毒源便是被印第安人称为“圣草”的古柯叶。

所以,位于盛产古柯叶的安第斯山麓及周边的南美五国,被称为世界“第三毒源”

是当之无愧的。而在这五国之中,又推哥伦比亚为首,这是因为哥伦比亚不仅有“古柯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