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小说网

第55页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页

太后下嫁(2)

以感情怀柔来缓和摄政王同顺治的关係,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拖延时间上。

对于多尔衮的体质孝庄皇太后心里有数,而摄政后的操劳益发加重他的负荷;更何况满洲贵族对纵慾生活方式的提倡以及他本人对女色的迷恋,已经把他的身子快掏空了,他的阳寿只能比皇太极短。

谁知他还能活几年?在孝庄看来,当然是越短越好,就怕夜长梦多,同多尔衮的周旋、较量已经使得她心力交瘁……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页

以退为进

结束摄政的一天终于在孝庄的焦急期待中来到了——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1650年)摄政王多尔衮在喀喇城猎所去世,享年39岁。

孝庄皇太后那颗紧绷着的心,稍稍有所和缓。

但她很清楚:在多尔衮摄政期间已经网络了一个以两白旗大臣为骨干的庞大集团,还有一个处心积虑要谋求摄政地位的英亲王阿济格。

只有解决上述问题,才可能彻底摆脱危机,此时此刻切不可掉以轻心,而首先需要孝庄对付的就是比她年长10岁的英亲王阿济格。

阿济格时年47岁,早在努尔哈赤在世时,阿济格与幼弟多铎就分别领有正白旗、镶白旗。

皇太极即位后,竭力瓦解阿济格同多尔衮、多铎这三个同母兄弟的关係,以阿济格为多铎主婚为藉口,剥夺了阿济格的正白旗,并让多尔衮当上了正白旗的旗主,因而多尔衮对阿济格一直防范有加,即使在当上摄政王后仍然禁止两白旗大臣同阿济格来往。

据谈迁的《北游录》记载:多尔衮在临终前曾“召英亲王语后事,外莫能知”。

孝庄皇太后当然能猜到:多尔衮在大限将到之时与阿济格捐弃前嫌、甚至託付后事的真正原因就在于对顺治亲政的忧虑。

多铎在一年前因生天花去世,多尔衮的过继儿子——多铎之子多尔博年仅10岁,能够託付后事的也只有阿济格了。

多尔衮究竟留下了怎样的锦囊妙计已经是个解不开的谜,但从阿济格的种种举措——在两白旗大臣中游说、劝他们拥立自己,敦促诸王“速立一摄政之人”,并秘密派人通知自己的儿子劳亲“多率兵”来猎所,足以为了解多尔衮的锦囊妙计提供一个切入点。

英亲王迫不及待地谋求摄政王的事实,对于紫禁城中的顺治是个极大的威胁。

虽然顺治虚龄才14岁,但在他的身后还有一位颇具城府、精通韬略、能应付突发事变的母亲——孝庄皇太后。

抓住多尔衮去世的机会让顺治实现亲政已经刻不容缓,只有挫败了阿济格,两白旗大臣才能变得群龙无首,也才能谈得上分化瓦解以两白旗大臣为骨干的多尔衮集团。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以退为进,把追尊多尔衮作为争取两白旗大臣、孤立阿济格的手段。

在孝庄皇太后的安排下多尔衮被推上尊崇的神坛:十二月十三日(1651年1月4日)多尔衮去世的消息刚一抵京,如释重负的孝庄就让顺治颁布全国臣民易服举丧的诏令;十二月十七日当多尔衮的灵车回到北京,经孝庄的筹划顺治与诸王大臣身穿缟素到东直门外迎接已故摄政王的灵柩,举行哭祭;十二月十八日孝庄通过顺治下达对多尔衮“合依帝礼”的命令,并充分肯定了多尔衮当“太宗文皇帝(既皇太极)升遐之时,诸王大臣拥戴皇父摄政王,坚持推让,扶立朕躬,又平定中原,统一天下,至德丰功,千古无两”的丰功伟绩;十二月二十五日对多尔衮的追尊达到了极点——追尊已故摄政王为成宗义皇帝、而在次年的正月十九又颁布了义皇帝的牌位“同太庙”的诏书,再次肯定了多尔衮“辟舆图为一统,摄大政者七年”的历史地位。

这位在事实上统治清王朝七年之久的摄政睿亲王不仅得到皇帝的称号,而且得到“同太庙”的待遇,得到皇帝所享有的所有哀荣。

对多尔衮的尊崇,消除了两白旗大臣的忧虑,他们不仅拒绝了阿济格的拉拢,而且明确表态要“依皇上为生”,并把阿济格的种种阴谋活动及时向朝廷汇报。

而多尔衮集团的骨干额克亲、罗什、博尔惠、吴拜、苏拜等人还在护送摄政王灵柩回京途中,一举将心怀叵测的阿济格父子抓获。

继之而发生的就是对阿济格图谋摄政一案的审理,顺治八年正月初六议政王大臣会议对阿济格做出终身幽禁、籍没家产的判处。

对顺治亲政构成最大威胁的阿济格被清除,孝庄皇太后的以退为进避免了政局的动盪。

两白旗大臣的确有“依皇上为生”之意,但多年来形成的结党营私很难立即清除。

孝庄清醒地观察着事态的发展,很快她发现御前大臣罗什、博尔惠在调整旗份时竟让多尔博继续统领两白旗,把多尔衮在世时从豪格手中剥夺的正蓝旗分给多铎之子多尼。

而按照多尔衮幽禁豪格时的承诺,豪格的正蓝旗在顺治亲政后即归还皇帝。

至于多尔衮领有两白旗是在多铎去世后形成的,多尔衮因多铎之子多尼年幼而代管镶白旗,在多尼长大成人后理应把镶白旗还给他,而不是把本应该归顺治的正蓝旗拨给多尼。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