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小说网

第2页

科学的原则代表了考古发展史上的新阶段。

本书中描述了14个消失的城巾。从非州、地中海、中东、东南亚到美洲大陆,它们

跨越了全球,我们按其发现的顺序加以描写。其中最后一个城市由伦纳德·伍利于1922

年发现——也就是霍华德·卡特发现轰动一时的帝王谷那一年。在这个过程中,考古学

逐渐成为一门相互配合,有条不紊,有现代技术支持、组织合理的现代科学。孤独的探

险家时代已经结束,而科学探索者的时代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失落的城市令我们如痴如醉。考古学向我们展示,千百年来人们聚集在城市生活,

繁演后代,敬仰神灵,统治管辖和贸易交往。有欢乐幸福,也有痛苦不满,城市毕竟成

为了人类文明的象征。通过研究人类遗留下的城市,我们跨越世纪的空间,窥视了古人

的心灵和思想。

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学者法罗曾说过,“是神赋予了我们国家,是人创造了物件产

城市。”

第一章佩特拉(Petra)阿拉伯世界的禁地

佩特拉城的重现,有两个人功不可灭。一位是19世纪的瑞士探

险家,另一位是电影导演史匹柏,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再次

让这一古城名垂青史。

令我震惊的惟有东方大地,玫瑰红墙见证了整个历史。

——英国诗人威廉贝根《致佩特拉》

1812年,奥斯曼帝国,一个地处土耳其中心地带的穆斯林国家,统治着地中海东端

的土地。几个巨纪来,奥斯曼帝国与信仰基督教的欧洲各国战火不断。因此,奥斯曼土

耳其人以及他们遍布中东和北非的臣民们对欧洲人都颇怀疑心。独身途经穆斯林地带的

基督教徒会被当地人当做奸细,或被驱逐出境,或遭杀害。

可是,巡迴商人西克·坎布拉罕·阿布道拉却是个例外。他满脸络腮鬍,头裹穆斯

林头巾,身着穆斯林长袍,讲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对伊斯兰的宗教信仰、典礼仪式无

所不晓,了如指掌。渊博的学识使他在旅途中处处受人尊敬,穆斯林人都误把他当成了

博学多才的伊斯兰法学家,若知道他的真名叫约翰·路德维格·贝克哈特,他们定会震

惊不己的。

贝克哈特1784年生于瑞士,在德国和英国受教育并且学习阿拉伯语。1809年,他受

于英非联合会,负责调查了解并解答当时的一个地质学难题:北非的两条大河——尼日

尔河和尼罗河——是否源于同一条河流,当时有些地质学家认为两条河或是起源于同一

个源头,或是在巨大的北非沙漠内部某地(一个欧洲人刚涉入探索的地区)汇合的;另

一些人却坚持认为(随后的事实证明他们是正确的)两条河流完全互不相干。

英非联合会要求贝克哈特用第一手考察材料,揭开尼日河与尼罗河之间的谜底。

贝克哈特接受了这一富有挑战的任务,开始策划自己的旅行,他首先计划去叙利亚,用

几年时间完善自己的阿拉伯语;然后前往埃及的开罗,加入穿越撒哈拉沙漠去尼日地

区的商队。贝克哈特蓄了鬍鬚,更名西克·坎布拉罕·阿布道拉,动身去了叙利亚的阿

勒颇。

身处穆斯林世界的贝克哈特远不止研究了这一使命,他逐渐了解熟悉,并深深地敬

仰首穆斯林文化,在执行英美联合会使命的主道上,出于对地质学知识的求知慾,一种

难以遏制的好奇心不时驱使他离开土道,步入众多叉路。就是这其中一条叉道引他奔向

了一座自12世纪以来少有,或者说根本没有欧洲人涉足过的城市。

佩特拉不完全是一个消失了的城市,历史学家们还清楚地记得它的存在。在公元2、

3世纪——罗马帝国全盛时期——佩特拉曾一度是罗马东部省城的佼佼者,然而后来一

度长期衰落。到了贝克哈特时代,除了阿拉伯沙漠小的游牧民族贝督因人外,少有游人

访问此地。对外界而言,佩特拉的地理位置极其神秘。它隐没于死海和阿克巴湾(今天

的约旦国境内)之间的山峡中。1806年,一位名叫尤尔里奇·西特仁的德国学者伪装成

阿拉伯人,穿越奥斯曼领地,从一个贝督因人那儿获悉了“佩特拉废墟”。好奇的西特

仁试图悄悄溜进佩特拉,可是不幸被发现是伪装成穆斯林的基督教徒,惨遭杀害。

事隔6年后,贝克哈特由叙利亚向开罗南行,途中他突然发现自己正处在佩特拉附

近,于是决定去看望一下这长期被遗忘了的城。不知是伪装术比西特仁得当,还是运气

比他好,他竟然未受任何伤害地到达了佩特拉城。他发现,通往佩特拉的必经之路是一

个叫西克的山峡,深约200英尺。这条天然通道蜿蜒深入,直达山腰的岩石要塞,这就

是加保·哈朗(圣经中称为荷尔的)要塞。西克山峡漆黑一片,回声荡荡,可是一转过

这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山峡,则是另一番景观。世上最令人惊嘆的建筑就呈现在眼前:高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