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小说网

第24页

在赵国、在魏国、在韩国,到处都有秦国间谍的身影,这支特殊的部队活跃在看不见的战线上,发挥着强兵劲卒不可取代的作用。

事实表明,李斯的计策颇具威力且卓有成效。对此,秦王政很满意。他感到李斯确实是个难得的人才,有了他的辅佐,天下事无不可为。

于是,秦王政下达命令,任命李斯为客卿。这是一种专门授予求仕于异国的贤士的爵号。在任用异国人为官成风的年代,秦国任用客卿最多,文武都有。像作为全权使臣出使他国的客卿张仪、统帅军队攻城略地的客卿造、客卿胡伤便是他们之中的佼佼者。秦相范睢、蔡泽也曾当过客卿。客卿虽非正式官员,但他们享受该国的官爵奉禄,实际上与官员无异。并非一切为其所用的异国人都能得到这一爵号,只有才能出众者方能获得。秦国实行客卿制是为了大量引进人才,增强对外兼併竞争的能力。

不上大富大贵,但与过去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回想起自己走过的路,李斯油然记起了孔夫子说过的话:"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那么,李斯为争得富贵凭藉的"道"是什么呢?他感到,并不是这位儒学先师所讲的"仁",而是用自己的力量百折不回地奋斗和争取,是选定目标之后锲而不舍、不畏艰难的挺进。

李斯充满了自信。他认定,既能走出贫贱,也一定能走向富贵。此刻,功名利禄正如日之初升,那红光四射的一轮红日已喷薄跃出在朝霞灿烂的东方。

第五章 逐客风波

在秦国紧锣密鼓地筹划统一战争的时候,一项规模巨大的水利工程也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

这是一条水渠。渠首在礼泉东北的谷口,这里是泾河衝出群山进入平原的一个峡口,峡口的东面和西面都是山。一道石堰大坝在这里修筑,藉以抬高水位,拦截泾河入渠。干渠自西向东,横穿冶峪水、清峪水,尔后汇纳浊峪水,其下并利用了一段浊峪水的河道。干渠再东去横穿漆沮水,此后即循沮水分支河道,往东北注入洛水。

干渠东西长三百里,测量施工、布置和运用渠系、选择渠线都十分复杂。干渠在穿过几道天然河流时需要建造"飞渠",即在所穿过的天然河流上架设渡槽,以接通干渠的上下段,工程量非常之大。

这条渠是秦王政即位那年(公元前246年)开始修建的。近十年来,数以十万计的民工紧张劳作在这条长长的施工线上。他们采石筑坝,挖土掘渠,忙忙碌碌地度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民工们是被征发到这里服役的关中百姓,凡是十五足岁已入户籍的男子都在被征之列,时间少则半年,多则一年。每年春天和秋后,乡、里的官吏便依照户籍簿上登记的户口到乡间去征发。官府规定,如果隐匿壮年不报,或报告病态不实,乡官都要受罚;如果百姓作伪欺诈,乡官知情不报也要受罚。服徭役中如若逃亡,则处以在脸上刺字的黥刑,罚作苦役。

旷日持久的挖掘使渠道沿线成了一个大工地,被征发的农民离开了田园,离开了家乡,不少农田因疏于管理而歉收。除耗费人力之外,国家还投入了很多物力、财力,给秦国国家财政造成了不小的负担。

然而,这项工程却一直没有中断。这是因为,秦王政和吕不韦及官员们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开挖此渠富国益农,利在当今,功在后世。

他们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水工郑国的影响。

那年,名传天下的韩国水工郑国来到咸阳。刚刚即位的秦王政在咸阳宫中接见了他。郑国对秦王政说:"小臣受我王之命拜见大王。我王景仰贵国的强盛,愿申友好之意。金玉宝器,大王的府库中并不缺少;文物特产,贵国也颇丰富。我王别无所赠,只希望帮助贵国开挖一道水渠,利用泾、洛水源,灌溉关中大地,为增产粟谷,使贵国更加富足,贡献绵薄之力。"

年幼的秦王政征询于辅政的相国吕不韦。吕不韦久闻郑国大名,多年来又曾为关中大地的干旱薄收而忧虑,因而建议秦王政接受韩国国君桓惠王的好意,并让水工郑国进行实地勘察,儘快付诸实施。

既蒙应准,郑国便与秦国的几个水工一起来到谷口,了解水源情况,走遍关中大地,确定了干渠流向,然后返回秦廷,向秦王政作了详细禀报。泾河流经关中平原,平原东西数百里,南北数十里,北面有山,地形西北略高,东南略低。充分利用这一地形,使干渠沿着北面山脚向东伸展,可以很自然地把干渠布置在灌溉区的最高地带。由于干渠开在高处,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积,而且可以形成自流灌溉体系。此渠若成,关中大地将成千里沃野,再无凶年之忧。

秦王政听罢禀报,十分振奋,下令立即开挖,并按照郑国的建议,大规模征发徭役,各种物资也源源不断地运往水渠工地。秦王政还派出专门官员往来于水渠工地和咸阳之间,每月向他禀报一次。秦王政欣喜于水渠的每一分进展,并打算在渠成放水之日,亲至谷口,观看盛景。

然而,就在水渠即将告成的时候,一位叫冉礼的韩国宾客来到咸阳向秦王政告密:郑国是韩国派来的奸细!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