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小说网

第32页

而这个徐世昌现在就是庶吉士,你说他厉害不厉害?

袁世凯很心急,急问徐世昌: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把练兵的工作搞到手?

徐世昌说了一句颇有意思的话:在机会到来时,一定要显出你与常人的不同之处,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

袁世凯听得似懂非懂,在故作高深的徐世昌指导下,俩人合伙走了两步好棋:

第一步,他们刊行了几本书。那个时候应该没有什么版权意识,出书也不叫出版,叫刊行。

其实除了其中一本书之外,其他书都是袁世凯高价请枪手直接翻译过来的德、美、英等强国的军事教材,署名当然是袁世凯了。至于那本比较特别的书──《练兵要则十三条》,则是袁世凯结合当年在朝鲜练新兵的经验总结出来的,确实是货真价实的袁世凯出品。

第二步,大搞宣传攻势。

袁世凯想办法把他的这些书,递到了督办新军的最高领导──编练新军委员会主任恭亲王奕-(甲午之战后起用,但身体已垮,斗志殆尽,开始碌碌无为)、副主任庆亲王奕劻,委员翁同龢、荣禄等人手中。

说真的,奕-、奕劻、翁同龢、荣禄等人都不是真正的行家,袁世凯的《练兵要则十三条》果真轻易地就将这些人俘获。一传十,十传百,袁世凯“知兵”的美誉就在朝廷大佬中间流传开来。

袁世凯和徐世昌就靠着这几本非法出版物成功地忽悠住了所有人。

其实在此半年前,朝廷就已经内定了一个练兵的人选,叫做胡燏棻,这位仁兄到目前已经初步练成了五千人的队伍,叫做“定武军”。

非常蹊跷的是,袁世凯一番活动之后,朝廷官方就宣布这位活儿干了一半的胡燏棻被调去修铁路了,他修的是津芦铁路,值得注意的是,海军战士詹天佑正是其中的一名工程师。

在如此关键的时刻,这个调令的出现实在是非常不合情理。

如果说是袁世凯乘机上下打点了一番,让分管编练新军事宜的朝廷大佬觉得,他比胡燏棻更适合这个位置而将后者调走的话,那一切就合理了。

当然这只是猜测,总之最后的结果就是袁世凯得逞了。

1895年12月,袁世凯被保荐到天津小站练新军。而徐世昌也在袁世凯的要求下作为其助手一同前往天津。

112、

(4)北洋三杰

袁世凯到小站后,首先成立了新建陆军督练处,然后又将定武军改名为新建陆军,并将兵额招足到七千二百五十人。

不过袁世凯也不是什么兵都要,他有几个硬性条件──年龄必须在20至25岁;身高一米六以上;力大能举百斤;每小时能行军二十里;抽鸦片、心浮气躁、有案底、残疾人士均不收。

说真的,这要求也不算高,兵还是好招的,可是优秀的教官去哪里找呢?他现在可用之人只有兄弟徐世昌,这也太不够用了!

幸好,在北京赋閒期间,袁世凯结交了一个满洲贵族出身的狐朋狗友,叫荫昌,此人是李鸿章开办的天津武备学堂总办(校长)。知道袁世凯缺人,于是荫昌给他快递了两个人才过来。后来,又有一个人才自己送货上门。于是,袁世凯一时间获得了三大高才。

这三个人日后为袁世凯立下功劳无数,下面就请他们上场。

第一个人叫段祺瑞。

段祺瑞,字芝泉,1863年出生于安徽合肥,李鸿章的老乡。

第25节

段祺瑞的父母都是农民,算上他一共有四个孩子,唯一的收入来源也就是家里的一块薄地。那时没有科技种田,全靠老天吃饭,要养活四个孩子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要不是段祺瑞的爷爷以前是个小官,积攒了一点灰色收入,时不时接济他们一下,这全家就只能坐等饿死了。

年少时的段祺瑞过得说不上有多好,但尚有口饭吃,勉强能读上书,还算幸福。可惜,不幸从他16岁那年开始,厄运降临。

这一年,最疼爱他的爷爷离世了,段祺瑞被迫辍学。

一年后,家里所有的东西都吃完了,眼看就要饿肚子了,家里急需段祺瑞站出来分担一些压力。于是他怀揣着所有的财产:一块银元,去山东威海投奔一个当兵的叔叔,谋一份工作养家餬口。

从段祺瑞家到威海,两千多里路,他的经济条件大家都知道,就一块银元,明显只能走路。他一边走,一边讨饭,穿城越村,山栖露宿,挨家挨户,每敲开一扇门,对他都是一种考验,因为面对他的往往只是白眼,冷嘲热讽,对段祺瑞来说,敲开那扇门可能意味着侮辱,但不敲那扇门就会饿死。

沿路乞讨,衣衫褴褛,段祺瑞最终靠着意志力撑到了威海。直到多年之后,他自己都不敢相信:几十年前的那个衣衫褴褛、沿街乞讨的自己居然会成为一个大帝国的统治者。

苦难没有白受,叔叔帮段祺瑞在军营之中谋到了一份工作。

就在生活有了好转之时,不幸却纷至沓来。19岁那年,父亲在看望他的归途中被人杀死,没过多久,母亲也因悲伤过度去世,只留下三个还无法自立的弟妹。

如此巨大的不幸,如此巨大的痛苦,使段祺瑞从脆弱变得坚强,他知道没有人能救他,除了他自己。

从此,段祺瑞一边辛苦工作养活弟妹们,一边挤出一切可用的时间来学习,终于在22岁那年,考取了李鸿章开办的天津武备学堂。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