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小说网

第21页

曹魏末期,因为国有土地的缩小和屯田系统的僵化,屯田的利润锐减,困难重重。何晏等人专权的时候,私自分割洛阳野王屯田的桑田数百顷,占为己有。官僚侵占屯田土地进一步加速了屯田制度的解体。魏亡前一年,朝廷正式罢屯田官,各典农中郎将转任太守,屯田都尉转任县长。曹魏屯田正式结束。

伴随屯田经济发展的,是曹魏自耕农经济的迅速恢復与发展。

在这里说个小故事:250年前后,安定人皇甫隆担任敦煌太守。当时敦煌百姓还不知道如何耕种。他们常常用水灌溉土地,等土地有点湿润了,再进行耕种;耕种时他们既不会使用耧犁,对用水、劳作等内容也知之甚少。这样既浪费人力和家畜,而且收穫的谷物也少。皇甫隆到任后,教百姓製作耧犁,又教大家灌溉耕种。岁末统计,百姓可以节约一半的劳力,却增加了五成的谷物收成。

这是曹魏将先进的耕作技术与农具在落后地区推广,从而提高了劳动效率和单位面积产量的典型例子。

在富国强兵战略的主导下,曹魏的国力迅速提升。《通典》卷七《食货七·历代盛衰户口》记载了263年三国的人口情况,其中魏国有663423户,计4432881人;吴国有53万户,约230万人;蜀汉只有28万户,大约94万人①。曹魏在人口上远远超过了南方两国的总和。在西至敦煌,东到大海,北起长城,南达长江的庞大帝国内,曹魏建立了牢固的统治。那个艾奇逊式的预言始终没有实现。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力的积蓄,东吴和蜀汉在与曹魏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被远远落在了后面,差距日益拉大。

北方统一南方的历史趋势再次出现。

孙权之后主政的诸葛恪显然看到了这样的趋势。他之所以不顾朝野上下的反对,倾全国之力北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畏惧曹魏国力的快速恢復。

诸葛恪在出兵前发表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从古到今,没有不热衷于兼併天下的王者。战国的时候,六国诸侯以为互为救援就可以传世保存了。在无所作为的相持中,西边的秦国迅速强大,兼併了天下。近的以荆州的刘表为例。他有部众十万,财谷如山,在曹操力量微弱的时候不与曹操竞争,坐观敌人强大。北方平定后,曹操率三十万军队进攻荆州,刘表的儿子投降,成为囚虏。敌我矛盾是相互仇恨、吞併的矛盾,坐等敌人强大,无疑是祸害后人,我们不能没有远虑啊。现在曹魏拥有九州之地,但尚未恢復元气,力量并不强大,正是我们早灭后患的时候啊!

诸葛恪的北伐遭到了惨败。他出发前的话是很有道理的,但是他忽视了一点,那就是在他北伐之前,曹魏经过四五十年的富国强兵的耕耘,实力已经超过了东吴。

正文 第27节:五、巴蜀慷慨北伐行(1)

五、巴蜀慷慨北伐行

【前出师表】(摘录)

诸葛亮(蜀·丞相)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兴復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权相与战争体制

历史上建国巴蜀的割据政权都是安于自守,唯有蜀汉对中原始终抱有浓厚的政治野心。

蜀汉能以一州之力连年征战以争天下,是因为它建立了以北伐为目标的战争体制。

蜀汉的战争体制体现在三个方面。在意识形态上,全国的思想高度统一于兴復汉室,还于旧都的目标。蜀汉以汉朝正统自居,一切政府言论和政治宣传都以北伐復国为基调。在国家建设方面,蜀汉的主要精力放在北伐中原上。国力的积累是在为战争做准备,外交的目标是为战争创造有利的环境。人口不满百万的蜀国竟然保持了一支将近十万人的常备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战争体制所体现的第三方面是在全国建立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诸葛亮在战争目标下,确立了对全国的实际掌控。

整个战争体制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刘备集团在中原大地上的颠沛流离。整个集团处于一种高度不稳定、充满威胁的迁移过程中,战争几乎成为集团的常态。人们极少进行经济建设,而是适应了三月一小战五月一大战的生活。获得荆州南部的四个郡后,刘备集团相对安顿了下来,但是流动和战争的基因毕竟种下了,并在之后的进攻益州和汉中战役中获得了延续。

战争基因的产生是集团生存的要求,但是诸葛亮成为託孤大臣后,却将此基因巩固、发展,使之流淌在国家的血脉中。特定的形势和诸葛亮的个人能力与之相配合,就建立了战争体制。

战争体制的萌芽出现在永安託孤之时。分散在《三国志》各卷中的隻言片语向我们展示了这一重要事件的全貌。《后主传》说:先主病笃,託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夏四月癸巳,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

《诸葛亮传》说: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