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小说网

第14页

名列前茅。

他在东京结识了一些资产阶级革命者,同廖仲恺交往尤其密切。同盟

会成立时,他毅然宣誓加盟,被选为同盟会评议部评议员兼书记。

汪精卫,名兆铭,字季新、季恂,1883 年生于广东番禺(今广州),祖

籍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他长得眉清目秀,且聪明好学,善承人意。父亲

望子成龙心切,5 岁时入家塾读书识字,9 岁随父寄居陆丰县署,内有庭院,

每天晨曦初露,他就“习字中庭”。

下午放学回家,父亲还亲自“课督”,要他读王阳明的《传习录》,或

习吟陶渊明、陆放翁的诗。

汪精卫自称:“一生国学根基,得庭训之益为多。”但好景不长,他13

岁时母亲去世,第二年父亲病故。汪精卫随比他大20 多岁的嫡长兄客居粤

北乐昌,衣食之费,都仰仗于长兄。

长兄汪兆镛是个举人,几次赴京会试,名落孙山,即以游幕为生。他

对汪精卫管教极严,不稍假辞色,使得汪大有动辄得咎之感。儘管汪精卫对

长兄貌极恭顺,如对严父,实际上内心却不免忌恨,但又无可奈何。幼年时

期的生活处境,对于后来汪精卫外表谦和而心地狭窄,懦弱自卑而又要出人

头地,以及首鼠两端、反覆无常的矛盾性格之形成,不无关係。

青年时代的汪精卫,痛感于“国势日危”的现实,在社会改革浪潮的

衝击下,走上了反清斗争的革命道路。

1904 年,汪精卫同朱执信一起东渡日本,官费留学。他接受了西方资

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把从前束缚自己的“君臣之义”抛到九霄云外。1905

年,他在东京参加了同盟会,被推选为评议部评议长。

汪精卫发表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上的政论文章,笔锋犀利,

宗旨严正,文从字顺,师出以律,博得读者称讚,也获得孙中山的信任。汪

精卫声誉大增,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留学生,变成了名噪一时的年轻革命党

人。

孙中山、黄兴和战友们制定了《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加强宣传工作,

发展各地同盟会组织,扩大革命力量,募捐革命经费,准备在国内发动武装

起义。

1906 年春,同盟会会员蔡绍南回湖南活动,他得到同盟会员、明德学

堂学生魏宗铨的帮助,很快和萍乡、浏阳、醴陵一带洪江会首领龚春台等取

得联繫。在湘赣哥老会和他们的共同策动下,于12 月4 日发动萍、浏、醴

起义。贫苦农民、会党群众、萍乡安源矿工和部分防营兵勇参加了起义。起

义军定名为“中华国民军革命先锋队”,龚春台为都督,蔡绍南为左卫都统

领兼文案司,魏宗铨为右卫都统领兼钱库都粮司。

革命军在10 日内迅速发展到3 万人左右,一度控制四五个县,震动了

长江流域中下游各省。

当起义消息传到东京时,同盟会会员纷纷要求回国参加战斗。孙中山

和黄兴立即派宁调元、杨卓霖、胡瑛、孙旈筠等会员,赶回国内,到苏、皖、

湘、鄂、赣、粤等各省发动起义,以图响应。

但萍、浏、醴革命军由于仓促起事,准备不足,起义后又缺乏统一领

导,各自为战,在数万清兵围攻下,英勇奋战20 多天,终以孤立无援而失

败。同盟会员刘道一(刘揆一的弟弟)和会党领袖冯乃古等人被捕就义。

1907 年春,孙中山决定再次策划两广起义。他带胡汉民、汪精卫前往

安南(越南);命朱执信回广州领导南部起义;命黄兴到香港等地开展活动,

廖仲恺潜回天津及吉林等地。他计划先夺广东,次取广西、云南,占领南部

7 省,然后北出长江,直捣清廷。

孙中山等人离开东京赴安南河内,在甘必达街61 号设立武装起义总机

关,决定因势利导,在钦州、廉州、潮州、惠州四府同时举义。

孙中山派出胡汉民往香港做策应工作,函召黄兴南来协助。他自己在

旅越华侨中募集起义经费。

5 月,孙中山派黄兴、胡毅生(胡汉民堂弟)分赴郭人漳、赵声营中鼓

吹革命,运动清朝新军反正,并委任广西三合会首领王和顺为中华国民军南

军都督,负责联络会党及领导钦、廉地区起义的军事行动。

被孙中山委任为中华国民军东军都督的许雪秋,也在岭东一带的潮州、

汕头等地积极联络会党,准备起义。

许雪秋是广东潮安人,其父因商致富,留下遗产很多。许雪秋在新加

坡从商,富有革命思想,早就在潮汕一带,联络会党,图谋起义,却未成事。

后来远到南洋,见到孙中山,参加了同盟会,孙看他能够发动会党力量,就

授他都督头衔。

但因潮州方面机谋泄露,清军到饶平县黄冈镇进行搜查镇压,革命党

人陈涌波、余既成等急于应付清军,被迫违背孙中山的指示,在许雪秋尚在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