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小说网

第89页

时过不久,华典回朝復命。

秦王向华典:“射杀嫪毐你在场吗?”

华典:“臣在场。”

秦王:“他讲了什么吗?”

华典:“他仰天长嘆,并未讲什么话……”

秦王:“接着就施刑了?”

华典:“是。”

秦王:“嫪毐收尸你在场?”

华典:“臣在。”

秦王:“是按寡人的旨意,将他的全尸与他被杀的党羽尸首一起,埋掉了?”

华典:“是,大王请放心……”

此时,王龁向秦王奏报,黒象自杀,公子闵已被生擒,问如何处置?

秦王道:“放逐蜀地。”

这不久,秦宫响起高昂的喊叫声:

“宣吕不韦上殿!”

二十四、后事(1)

吕不韦成了一个多余的人,而且,他自己判定,事情还远不止此。

我们记得,八月十五夜,吕不韦听了太王太后的话找到赵高,了解到秦王如饥似渴读《韩非子》并决心效法韩非主张的情况。

当日夜发生了一连串的事变。

在来骊山之前,吕不韦曾耳闻嬴政读了《韩非子》,吕不韦想知道韩非到底有些什么样的主张,便把《韩非子》带来了。十五日诸事发生之后,吕不韦便关起门来读《韩非子》。

在编撰《吕氏春秋》时,他曾接触韩非的某些文章,当时,他对韩非的感觉是,这是另类论者,就像公孙龙、邹衍之徒一样,标新立异而已。

读后他发现,自己原来的认定是大错而特错了。这个韩非,实际上是总结了历史上历朝历代君王掌握权柄之得失,系统地提出了一套统治之术。韩非的一套很投合有大志君王的口味,非常适应他们加强统治的需要。这吕不韦想到,像嬴政,这样一个孩子,这样一个作为强盛秦国的年轻的王,接触到韩非,出现那样的精神状态,思想发生那样的变化,就完全不足为奇了。是他吕不韦从嬴政幼小时就教育孩子作一个有作为的王的,他教育嬴政,不但作秦国的王,而且作天下的王。现在,嬴政接受韩非,就是要作好秦国的王,然后作天下的王。

联想嬴政接受韩非之后的表现,吕不韦看到,嬴政的所作所为无可指责,而且,平心而论,说孩子深谋远虑、举措有当并不为过。像嫪毐之事,嬴政表示出来的沉着、冷静、胆略,统统是值得讚扬的。

如何思考和应对嫪毐可能打“嬴政不是嬴家的根”这张牌是问题的关键。吕不韦承认,当想到这一层时,他自己曾一时乱了方寸,而嬴政却表现了过人的胆略。吕不韦不会忘记前一天的夜里他与嬴政关于嫪毐可能以“嬴政不是嬴家的根”为号召的那段对话。当时,他自己失魂失魄,嬴政则镇静自若。他承认,这件事情上,嬴政强过了他。

他当时就有一种感觉,觉得嬴政能够出色地处理嫪毐之变。他觉得,嬴政成熟了。

吕不韦想明白了。

嬴政成熟了,事态的演变使自己成了一个多余的人,眼下处理嫪毐之变是如此,往后,将是事事如此。

问题是,这能够接受吗?

嬴政发光,必以他吕不韦的暗淡为代价吗?

他想不太明白。

除掉他这个相国,既然是接受韩非主张的产物,那就可以从韩非那里找到答案。

吕不韦再次苦读《韩非子》,要从中找到答案。

他找到了答案,韩非的意思是,一个有作为的君主,不能允许把权柄操在别人的手里。非但如此,即使一个大臣权力太重,也会对这个国君构成威胁。总而言之,一位君主,必须有绝对的权威,他必须想尽办法驾御群臣,只许大家服服帖帖地效力,不许任何人有半点超出臣子的行为。韩非列举朝有重臣、使君权旁落的大量事实,无可辩驳地讲明了不允许重臣存在的道理,是颇有说服力的。

联想到自己,位不可谓不尊,权不可谓不重,在嬴政眼里,他吕不韦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重臣,因此必在剷除之列。

这便是问题的要害。

就是说,阅读的结果,思考的结果,都使吕不韦看到了一点:吕不韦成为一个必须清除之人。

前途就是如此,未来就是如此!

现实是,对这种前途,对这种未来,不是可不可以接受的问题,不是能不能接受的问题,而是你必须面对它,必须接受它,不管你愿意与否。

啊!

吕不韦的时代结束了,嬴政的时代已经开始。

这种交替,从人的角度来讲,彼此是不能共存的,吕不韦必须挪位子,必须撒手,一切权柄必须统统交出,交给嬴政。

现实摆在那里,经过一番折腾,吕不韦接受了。

接下来,吕不韦思考下一个问题。

在八月十五夜,他第二次去找秦王,本是告诉秦王对嫪毐可能谋反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他知道了他所想到的措施秦王都已想到并已经行动,特别是经过了嫪毐可能利用“嬴政不是嬴家的根”为号召的对话,当时,他自己失魂失魄,嬴政则镇静自若,因此他承认嬴政强过了他,随后便有了“嬴政成熟了……眼下处理嫪毐之变是如此,往后,将是事事如此”的想法。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