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小说网

56.雄吟

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厕身西望长咨嗟!

这首诗,吟得词气纵横,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太白终于觉得块垒出胸,舒服许多。将整首诗复吟玩味一番,不禁于心中暗暗笑道:这首诗如果传世,后人必会多所臆想,妄加穿凿,或笑我英雄欺人耳。罢罢,先不去管它,横竖不能过蜀道,还青莲,我还是按原路回去,再游京畿,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坚持,终有一天会名望达于天听,被皇上招到身边,一展我辅弼之能!

太白迎着山风站立多时,终于转身下山,发现斗笠人正站在一箭之地,冲着他呆呆地出神。有诗曰:

对景当歌成大咏,

满腔心事付雄峰。

一朝诗情寄蜀道,

后人无尽猜解中。

不知斗笠人缘何出现,李白返回京城还会遭遇何事,请看下回。

【著后手记】

本回所录李白诗原题《蜀道难》。此诗到底为何而作,从唐至今,有多种猜测:一说此诗系为房琯、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二说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谕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三说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四说此诗是李白于公元742年至744年(天宝元载至天宝三载)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写,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测之手。

本书著者不敢望文生义。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璠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琯、杜甫也未入川,故前面两说明显错误。据史书记载,章仇兼琼镇蜀时,虽然盘剥欺压百姓,却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结朝中权贵,以求到长安去做京官,可见,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也缺乏依据。至于说为王炎而作,情辞缘何那般雄放激烈,也难于让人置信。甚至有人以为,此诗的第四段是讲蜀地的军事形势,破坏了全诗的统一性,既是赠友人入蜀,便有与主题两歧之感。甚至有人在评太白的歌行诗时这样说:“太白纵横,往往强弩之末,间以长语,英雄欺人耳。”此实属个人的臆想妄断,读不懂,反说人家写得不好,实在可叹。

如本回所言,李白拜谒求仕,接连受挫,特别是谒见张说父子失败后,那种失望和打击更大,便到长安之西的邠州散心,转而登上太白山,望蜀道而感世事多艰,拜谒求仕之难,吟成此诗,咏给自己,而非他人,才顺理成章。当然,这是虚构的文学作品,读之权当消遣,不可完全信实。

日本学者笕久美子在其所著的《太白年谱》中说:“七三零年(开元十八年)十二月,宰相张说去世。李白三十岁。春在安陆。前此曾多次谒见本州裴长史,因遭人谗谤,于近日上书自白,终为所拒。初夏,往长安,谒宰相说,并结识其子张垍。寓居终南山玉真公主(玄宗御妹)别馆。又曾谒见其他王公大臣,均无结果。暮秋游邢州(在长安之西,疑邠州之误)。”本书以上两回本于此,也不算凭空编造。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新书推荐

挽明从萨尔浒开始 兴风之花雨 陛下实在太强硬了 明末的王朴 大弹道 靖难天下 从我是特种兵开始一键回收 赘婿 贤王传 我穿越明末了但金手指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