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小说网

第51页

李治一直保持着低眉垂手的模样,脸色平静,或许于他而言,上有两位哥哥,储位之争于他太遥远。

但,今日天机透露,大唐迷宫出口有他一席之地。

李泰:......

迷宫?是不是说我也有望迎来父皇的垂青!

【李泰作为嫡次子,从法理上来说,将来和皇位并不沾边,所以李世民対他要求也没那么严,在月月看来,他対李泰的宠溺,更多的是作为父亲孺慕亲情放在了他身上。

但他的这些做法落在旁人眼中,意义可就不一样了。

他可能更没想过这些宠爱失了分寸,令原本没有夺嫡心思的儿子产生错觉,亦或许没有考虑过太子的感受,亦或他觉得自己対太子也很不错。

不可否认,太宗大大也是极为宠爱的,只是李承干是李世民的嫡长子又是太子,李世民更希望他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储君。

如所有有能力的人一样,在対待继承人时更多在于教育培养。在这一方面,李世民対李承干极为严格,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

月月觉得対太子的培养和教育,太宗大大是失败的。】

李世民:......

嬴政:好在朕只认定长子扶苏,没有其他七拐八绕的心思!

刘彻:在教育儿子这一块,朕就不插嘴了。

毕竟他还记得自己晚年是如何糊涂,导致儿子被逼自杀的。

朱元璋则骂咧咧,「我呸!李家这位眼瞎心盲,太子不好吗!日后兄弟阋墙也在所难免了!」

只是,这话滚进直播间,豆大的字在太宗一家面前飘过。

兄弟阋墙!

李世民整个人都不好了,在他心目中,他的嫡子们都是他的心头肉,掌中宝。

【老天更好似跟李承干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他的人生被割裂开。

公元626年,李世民即位,年仅八岁的李承干被册封为太子,史书记载文字「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皆溢美之词。

为了培养儿子的能力,李世民不仅是煞费苦心找来最好的老师教导,更是从小就带着李承干接触不同的政务。

当太子长到十二岁的时候,已经能够为帝王排忧解难处理政务。不仅没让他失望,还赢得了不少官员的讚誉。

贞观七年,李世民让太子试着写一写治国的策略,结果他很快便写满了三页纸,内容很有价值,唐太宗看了后非常得意地向侍臣们炫耀说:「先论刑狱为重,深得经邦之要。」①

贞观九年,唐高祖李渊病逝,居丧期间,唐太宗下诏令太子监国权知军国大事,史料记载太子「颇识大体」「颇能听断」等明君行为,初露锋芒。

乃至后来帝王每次出巡,都是留太子监国。

这段时间,大臣们谈及太子李承干无不称讚,但也有令人不安的。

短短三年时间内,李承干就病重过两次,这令从来不信佛也不信道的唐太宗请来道士和天竺高僧为儿子祈福;又召度三千人出家,修建了西华观和普光寺,甚至将狱中的囚犯减免了罪行,为子祈求平安。

足见,咱们太宗大大在対继承者的培养上下了不少功夫,从中也不难看出他対太子寄予期望的同时亦是深深地爱护。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转变的呢?大约就是长孙皇后离世后吧。

其实,在太子成长的后期,大家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太子身有残疾。长孙皇后在世时,能细心观察太子心里郁结所在,会加以安抚而缓解他们父子的隔阂。

待长孙氏不在了,作为父亲的李世民并没有及时发现儿子的心理问题,只是一味斥责他所做的荒唐事,加上帝王対嫡次子近乎无节制的宠溺,促使李承干的心理失衡,也即认为这是要废立太子的前奏。

作为法定继承人,李承干曾经很努力,但当自己患了足疾后心理开始发生变化。

大唐天下是天天在马背上靠血汗得来的,汉胡混血的马背精神,聪明过人的李承干不要太明白。

一个瘸腿的太子无法驰骋在马背上,会令那些认为自己雄才大略的皇子们虎视眈眈。

而他更会因为无法成为马背皇帝而失去真正的自信和荣光。

危机感和自卑感,充斥在太子身上,加重他的心理压力,这时候的李世民不仅不包容,却又挑选了数十名大臣去规范他的行为,那些大臣根本不懂因势利导,除了严苛的指责便就是将他比作秦二世胡亥之类的亡国君。

最终,那个令天下讚美的太子变得暴躁不仁,通过各种荒诞行为来释放内心的压力。

就这样,李承干从一个努力上进的少年走上了离经叛道,终于和太宗的期望背道而驰,水火不容。

兄弟阋墙、发动叛变的悲剧再次上演。】

『兄弟阋墙』再次被光影道出,已经心有暗涌的李世民,手执酒杯『哐啷』一声摔地,殿中静得可怕,只听得瓷器碎裂之声。

有些事情确实尚未发生,然而却是可以预见其走向!

在场父子四人无比惊讶,玄武门事件的教训还在眼前......

大殿内一时无语。

须臾后,太子李承干苦笑两声,那种压抑的心情被光影极其细腻的道出,他说不清是什么滋味,心头只觉酸涩又痛快!

是呀!他会离经叛道!

会兄弟阋墙!

Tips:如果觉得不错,记得收藏网址或推荐给朋友哦~拜託啦 (>.<)

: ||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