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小说网

第8页

根据白先生说,他在路途中遇到了一些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流民,见流民无处安身,于是想找京兆郡守给这些流民批一块荒地,让这些流民有个家。

开荒?

这是好事啊!

又能解决流民为寇、又能开荒为司州增加粮食,当时的杜望只觉得这位白先生还真是一个浑身上下都散发着光辉的三清祖师爷,恨不得把这老好人供起来——

直到他看到了白先生口中的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可怜至极的流民——

好傢伙,全是官府通缉令上的人才。

最出名的便是陈纠。其母是巴蜀来的绣娘,拥有一手精妙绝伦的刺绣技术,因此被京兆韦氏聘为绣娘。但常年刺绣使得陈母双眼昏花,年老之后再不能刺绣,陈纠便将陈母接回家中供养。

两年前,京兆韦氏的老封君过六十大寿,一位家族子孙为了讨老封君的欢心,硬是找到陈母,要求陈母为韦老封君製作一副百鸟朝凤图。陈母因双目几乎失明而拒绝,但韦氏子孙却以为陈母是故意拒绝,在愤怒之下,竟让人活活打死了陈母。

陈纠匆忙归家,却也只来得及为陈母收敛尸骨。

陈纠是个孝子,其父早亡,全靠母亲刺绣将他拉扯长大,因此看到母亲被人活活殴打致死,陈纠愤怒之下,竟对韦氏子孙痛下杀手,愣是让贵族少爷给自己的母亲偿了命。

后来,也不知这陈纠是怎么做到的,总之最后当官府接到报案的时候,案情已经变成了反贼陈纠聚众闾左佃农对京兆韦氏的一处庄园进行了惨无人道的烧杀抢掠,最后带着那些闾左反民黄土抹面,做了鬼面军。

既成了鬼面军,那不论陈纠有什么苦衷、不论杜望怎样欣赏这个孝子,都不得不在亲自在追捕「反贼陈纠」的案牍上盖上自己的印绶。

当银印青绶落在案牍上的时候,杜望还在可惜这条汉子,结果没想到不过一年,这位英雄好汉就以无辜流民的身份出现在了自己面前。

当时的杜望:「???」

杜望不可置信地挨个比对,最后发现这些所谓的可怜流民竟然真的各顶各都是通缉犯,要么是自己犯法,要么是家人犯法后随家人逃走——总之,没有一个良民。

杜望觉得这位白先生有点东西。

当时杜望问:「白先生,让本官给这些通缉犯发放验传,以后本官如何治理京兆?天下又有何人还会将律法放在眼中?」

当时白先生是这么回答的:「自从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律法早就名存实亡了,府君守与不守,都不会对法律的权威性有任何的改变。」

这话说的还……真没毛病。

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道政令的福,儒术在发展中越发僵化。春秋决狱没诀出来什么秉公办理,反而让「情大于法」大行于世,生动形象地演绎了什么叫「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为而杀人者,法律判决有罪,但儒生认为无罪,官府便要释之;若官府依法办案,反而要受到申饬。

儒生掌握了话语权,王侯将相也要让儒生三分,便默认了「情于法前」这样荒诞的论调。

甚至可以说,在黔首百姓眼里,陈纠是为母报仇的孝子。如果杜望真的依法治罪,那么他这个郡守就会在百姓的口碑中一落千丈。黔首不再爱戴他,就会有无数儒生抨击他;儒生抨击他,他就要在四方压力下回家吃自己了。

法都乱了,他坚持又能坚持什么?

杀人放火受招安罢了,这么做的又不止是他杜望一个。

于是杜望为这些通缉犯发放了验传,允许他们重新成为编户齐民。

就这样,白先生带着从通缉犯重新变回编户齐民的三百民众跋山涉水到了桃林古塞,在废墟上建立了桃林乡。

但白先生的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

白先生身在桃林乡,但司州各地都有他的传说。

他在桃林乡开设了一间私塾,欢迎所有的孩子去桃林乡读书。他对富贵人家的孩子收取不菲的束修,但对贫苦人家的孩子却大开方便之门,男孩儿不收束修,若是女孩儿去读书,每满一月还会让女孩儿带回去米粮。

这样的行为传开以后,曾有士人不满白先生将圣人所学这般贱卖,但找上门后却反过来被白先生说服,回家就学着白先生的样子开设了私塾,免费招收贫苦人家的孩子做学生。

除此之外,还有琳琅满目之事,崇云考写的密密麻麻。游溯看完之后都忍不住问:「仲父,这样的人是真实存在的吗?」

此时崇云考也放下了手中的书册,他的目光移到游溯手中的竹简上,轻笑道:「老臣一开始也是不信的……不如主公与老臣一起,去看看这位传闻中白先生?」

游溯一愣:「亲自去桃林乡?」

崇云考理所当然地说道:「自儒学僵化后,士人各个邀名养望沽名钓誉,使得察举孝廉已经快成了一桩笑话。这位白先生虽不能免除邀名养望之事,但其以仁政爱民之举得名于民间,可比那些只知道通过辞让以邀薄名的人强太多了。」

「这样的大才,主公不亲自征辟,难道不怕派出去的门下吏被人家打回来?」

崇云考这么一说,游溯也来了兴趣:「仲父说的有理。孤的门下吏可被太多人的打了出来了,与其再让门下吏受辱,不如孤亲自去一趟。」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