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小说网

第14页

南北朝

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

唐代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如今的饺子几乎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个吃。又称「偃月形馄饨」。百饺园的229种水饺,分为十大系列,有素馅类、水产类、野菜类、保健类、海鲜类等。

宋代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间仍可见到。南宋时叫做「燥肉双下角子」。饺子在宋代的时候,传入蒙古。饺子传到了蒙古,也很快的收到了蒙古同胞奔放的性格的影响。饺子在蒙古语中读音类似于「匾食」。饺子的样式也由原来馅小皮薄变成了馅大皮厚。随着蒙古帝国的征伐,扁食也传到了世界各地。

清朝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子时以前(现晚上23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随着商业化和人口流动,南方也正在学习北方的传统文化。在广东,一些如珠海、东莞和深圳的移民城市过年也渐渐有了吃饺子的习俗。另外福建、客家地区原本有吃饺子的习俗,但不是过年或过节必备品。

正因为中国文化丰富多彩,才会形成各地过年过节习俗文化的多元化。

第8章 笑掉俩门牙

周场在旁边呲个大牙看热闹。

周洪山伸出来脚踢他一下,「明个去县里一趟,你大哥估计弄了些东西,你去拿。」

周场大牙还没收回来就被安排了活,「行,我去。」他最爱干活,说着拿过来俩包子,一大口下去,三分之一都没了。

一家人围着灶台坐在厨房里一手拿着包子一手端着汤开始吃起来饭。

周温上学的时候因为是个孤儿,是被学校跟同学照顾的对象,她很能理解大家的做法,但她觉得被人照顾真的麻烦,所以就一直不断的跳级,直至考到最好的大学,遇到最好的导师。

这种家庭的氛围她其实不太习惯,但她觉得以后可以慢慢习惯。

晚上吃过饭,周洪山又去了大队广播叫了两位过来。

万嫂子还直夸刘洪山,不过也挺感慨的,「这下咱们乡亲们总算是能吃点带肉的了。」

刘支书提一下自己的身上披着的军大衣,啄一口烟,「吴主任这次这么好说话,我总是觉得这事还不算完。」

周洪山也知道,但左不过公社大队事情就那么几件,到时候吴主任拿这件事情来让他做事,不过只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这件事情也算是定下来,周洪山还广播通知了一下。

第二天村里就热闹起来,两头猪多少还是有些盼头的。

周场一大早吃了饭就腿着出发,积雪太厚,到公社再坐到县里的大巴车,不过这种路过各个公社的大巴车不是很准时,有时候可能等一个小时都不来一趟。

大巴车上人挤的都不用扶,车开动发出吭哧吭哧的声音,似乎像是匍匐前进。

但这是进城最快的方式。

周梅枝抱着自家的小孙子过来串门,这一个多月她都没咋出门,外面太冷。

田耽在家里削红薯,准备晒红薯干吃,红薯干晒成硬硬的片子,到时候跟水放在一起煮开,一人盛上一大碗,红薯干甘甜,还带着一丝丝的嚼劲。

周梅枝一进屋就感受到一阵暖意,看着他们家堂屋里放着的煤炉子,满脸的羡慕,主要是煤炉子不难弄,这里面烧的煤不好找。

「还是你家暖和。」

周喜有眼色的给周梅枝递过去一个板凳,「大娘坐。」她今天上午刚刚复习过书。

周梅枝才看到她,「你们学校放学了?啥时候回来的,周繁还没放假?」

周喜手里嚼着刚刚切好的红薯片,「昨个,我姐还不知道,没信呢。」

余秀梅抱着周温从东屋过来,「大娘来玩啊。」

周梅枝其实没见过周温,这还是第一次,略微是有些吃惊的,怎么长的这么好看,这孩子好像就挑着家里的优点长的,白白嫩嫩的,眼睛像是单眼皮,但很大,这几个大队去找也找不到长的这么好看的,又低头瞅瞅自家的孩子,老话都说庄稼都是人家的好,孩子都是自家的好,但这么瞅着并不觉得自家的哪里好。

周喜伸手就要抱她,「让小姑抱一下。」

田耽抬头略皱着眉头,「你抱啥抱啊,她那么小能让你抱。」冒冒失失的,她还怕把孩子摔了呢。

周喜哼了一声,不抱就不抱。

周梅枝看到余秀敏想到个事情,「我还是听我儿媳妇说的,余亲家在草庙大队一直说秀梅不孝顺,还说你们家欺负人,改天来要说法。」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