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小说网

第十五章 内禅(1125—1126)

臣曩者君临四海,子育万民,缘德菲薄,治状无取,干戈并兴,弗获安靖。

——徽宗于1125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写的祷词

1125年十二月十六日,童贯回到京城,同时也带来了女真人入侵的消息。童贯还在太原时,马扩和他的密探就汇报了粘罕和斡离不两位将军率女真军队入侵大宋的消息。童贯之所以去太原,是因为金国要求他在太原会面,然后金会依照之前的协议在大同交还宋朝领土。童贯听说金军入侵的消息后,派两位使臣去见粘罕,要他做出解释。使臣带回的答复是,女真人入侵宋朝是由于张瑴事件,宋只有割让河东、河北,并以黄河作为新的边界,才可能得到一条活路。 [1] 这相当于对宋宣战。童贯不顾太原守军统帅的恳求,立即回师开封,通知朝廷,并协调宋军的应对措施。后来,反对童贯的人指责这一行动是懦弱的表现,但童贯反驳说,自己作为宋军年过七旬的最高统帅,职责是对军队进行总体部署,而不是仅仅防守某一座城市。 [2] 同时,给朝廷送急件也没有用处,因为宰辅通常不会将令人不安的消息报告给徽宗,他必须亲自回京觐见皇帝。

太原以北的领土很快就沦陷了,太原也陷入长期的包围中。东部的防守任务委托给了归降宋朝的辽将渤海人郭药师。徽宗在两年前曾经非常慷慨地款待过郭药师,他统领的军队被称为常胜军,由汉人和渤海人组成,最初是为辽国效力。但对宋朝而言,不幸的是,当斡离不的军队在一次战斗中打败郭药师后,郭药师并没有率军撤退,而是决定再次投靠新主。如此一来,郭药师很快就率领所部与其他宋军将领交战。第二天,也就是十二月初十,燕京失陷,此时离这座城市交还给宋还不到三年。 [3]

十二月十九日,徽宗颁布诏书,呼吁河北和燕京地区的民众自发起来协助防御,并承诺为有识之士提供晋升机会。他暂停了进贡皇宫的花石纲和制造局,并将原先拨给这些项目的资金重新分配给防守黎阳的宦官统帅梁方平。黎阳在开封东北部一百多公里,梁方平的任务是将女真人阻挡在黄河以北。何灌将军作战经验丰富,当时正在京城,反对这项策略。他对首相白时中说,女真人调集全国兵力攻打宋朝,梁方平不可能阻挡住他们,同时,在距离京城这么远的地方部署军队进行防御,是很危险的。 [4]

内禅决定

关于如何应对这场危机,不仅皇帝在朝殿议事时,官员聚集的回廊和官邸讨论都十分激烈。朝殿上提出各种应对措施,其中一个是将防守京城的责任移交给徽宗的长子,也就是当时二十五岁的太子赵桓,而徽宗和少数朝中大臣则在一个更安全的地方建立朝廷,也许在南方,或是汉唐的京师长安。尽管有些人认为这是一种逃跑行为,但也有人认为是谨慎之举。当年唐朝受到安禄山叛乱的威胁时,唐玄宗和朝廷大臣也离开了京城,向西逃往四川避难。结果尽管京城失守了,但唐朝没有随之灭亡。而且,女真人很有可能直捣中原腹地,而不是长期占领大面积的宋朝土地。10世纪契丹人侵略和占领开封时,几个月后就带着战利品离开了。历史上从来没有外族占领过长江以南,因此,江南地区比较安全。朝廷还初步为迁都东南做了一些准备,包括任命负责管理这次迁都的大臣。 [5] 紧接着,1125年十二月二十日,徽宗按照一位翰林学士起草的文书,颁布了一份御笔诏书,任命皇太子为开封牧。 [6]

坏消息接踵而至,此时金派来了两名使臣,但宰辅们不敢带金使去见徽宗,于是白时中、李邦彦和蔡攸在尚书省会见了他们。金使大声宣称,他们的皇帝将派两路大军进攻宋朝,并引用“吊民伐罪”这个经常借以发动战争的经典理由为自己的行动辩护。宋朝大臣问有何办法可以缓解局势,金使接着大声说,只有割地称臣,换言之,就是投降金国。 [7] 这次会面使宰辅们确信,再也不能拖延下去了。

但徽宗还是想做一些事,便又颁布了一份罪己诏,将这场灾难的罪责都揽到自己身上。据宇文粹中记录,其弟宇文虚中建议徽宗采取这个行动,并为他起草了这份诏书。宇文虚中曾在童贯手下做事,后来与童贯一同返回京城。尽管他一直是童贯的军师,但并不支持与金结盟,还对这一政策提出了很多批评,因此遭到了王黼的记恨。 [8] 史料中详细记录了徽宗与宇文虚中的对话:

是日,上召粹中弟虚中至内殿,同三省、枢密院官议事。适报黏罕兵迫太原。上顾虚中曰:“王黼不用卿言,封殖契丹,以为藩篱。今金人兵两路并进,卿料事势如何?”

虚中云:“贼兵虽炽,然羽檄召诸路兵入援,结人心,使无畔怨。凭借祖宗积累之厚,陛下强其志,勿先自怯,决可保无虞。今日之事,宜先降罪己诏,更革弊端,俾人心悦,天意回,则备御之事,将帅可以任之。”

上宣谕云:“虚中便就此草诏。”虚中奏言:“臣未得圣旨,昨晚已草就,专俟今日进呈。”上令展读……上览之,曰:“一一可便施行。今日不吝改过。”虚中再拜泣下。

同列尚有犹豫者,粹中奏:“乞依此出画黄,写敕榜。”上令速行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