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小说网

3 《晴空血战史》

于1949年上映的美国电影。

导演:亨利·金

编剧:小贝尔尼·莱伊、

萨利·巴特利特

主演:格里高利·派克、

加里·梅里尔、

迪恩·贾格尔等。

看你是要干掉下属,还是自我毁灭?

——中层主管的残酷故事

时值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驻留于英国本土的美国空军——第918轰炸大队为了击溃德国纳粹军备基地,甘冒危险于白天展开轰炸,却遭敌军猛烈反扑,以致有四分之一以上的任务机未能归还。

性格温厚和善的指挥官达文·波特上校,备受下属仰慕,但总司令指出其温吞性格便是弱点,因此解除其职务。继任指挥官一职的则是与波特交情良好的沙维奇准将。

面对军纪涣散的部队,沙维奇实施高压政策,毫不容情地惩处负责人,大量加强队员的训练。其做法招致队员强烈反感,陆续传出有人希望调至其他分队的消息。但是之后因训练的成果令战绩提升,战死者的人数也因而锐减。下属们亦逐渐对沙维奇准将产生信赖。但此时因连日出战,沙维奇的身心已经濒临极限……

这虽是一部战争电影,但比起展现壮丽的战斗场景,更多的是去刻画人的情感纠葛与内心苦闷。之后也推出了同名电视剧。

最近美国电影中很少有那种编剧极佳的作品了,反而是表演、摄影这些方面更加被看重。想看剧情有趣的电影,只能去看老电影。

本次介绍的是一部年代久远的美国战争电影《晴空血战史》。这是部在我出生前两年上映的电影,我自然不可能在刚上映的时候就跑去看,不过在学生时代反复看过好几遍呢!这部战争题材的作品由格里高利·派克领衔主演。印象是还有些,但遗憾的是有些细节记不太清楚了。

这部电影讲的是欧洲战场的战略轰炸。所谓战略轰炸,系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种于欧洲战场时常展开的作战策略。提到“二战”期间的空战,虽以德国纳粹空军与英国战斗机部队争夺英国本土上空制空权的不列颠战役① 等战役较为有名,但这不过是一场仅限于战斗机对战的区域战。

不论是以规模,乃至于战死者人数来说,战略轰炸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全欧洲规模最大的空战。

或许日本人对此不太了解,但自古以来欧洲人就抱持着“打仗就是要将对方的城市烧毁殆尽”的类似想法。空袭这种攻击手段不仅有纯军事层面的效果,也能够收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由于直接在敌方城市地区投放炸弹,战场就好像突如其来地出现在普通百姓的面前一样。前线与后方地区的距离也在转瞬间消失,这样可以相当有效地给予敌方心理上的打击。古往今来,空战都在传递着政治意味的信息。

柯蒂斯·李梅② 是一位美国相当有名的上将,他提出一套理论称“只靠战略轰炸就能够赢得战争”,也就是一种空军万能论。他也是当年东京大轰炸的指挥官,而于欧洲展开的战略轰炸则可称得上是其前哨战。在欧洲战果颇丰的他,之后指挥军队对日本展开轰炸。他很懂得 “如何效率极佳地破坏一座城市”。

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上百架的轰炸编队没日没夜地对德国展开空袭。一架四式重型轰炸机(即搭载有四具引擎的大型轰炸机)约可乘载十二名军人。飞行规模较大时,甚至会同时出动一千架四式重型轰炸机。假设是一千架轰炸机,则代表该次出击的乘载军人数为一万两千人。

对于遭遇战略轰炸的地区而言,都会知道对方要前来轰炸,因此必定会备有战斗机与高射炮迎击。数字上来说,每次战略轰炸必定会有百分之三到五的轰炸机无法返回。假设出动一千架轰炸机,则意味着其中将会有三十到五十架轰炸机无法归还。也就是展开一次战略轰炸就会有数百名军人丧命,以军队全体人数来考虑,这也是一个极大的数字。

因此美国对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进行速成教育,培养成轰炸机的机组员后就大量送至前线打仗。电影《英烈的岁月》③ 中也有描述类似剧情。据说美国空军士兵只要出击二十五次并成功生还后,即可自军队退伍;但就概率而论,出击二十五次并成功生还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当时的战事激烈,较为凄惨的时候甚至会有百分之十五到二十的轰炸机无法归来,估计当年有多达数万名的机组员因此殒命。

由于对德国展开的战略轰炸陷入僵局,为了打开局面,美国派出两队B-17轰炸机④ 前往欧洲。而《晴空血战史》的故事就是在讲述这批被派遣至欧洲的B-17战略空军部队。

温厚对冷酷,哪种才是理想的上司?

达文·波特上校(加里·梅里尔饰)是派遣部队的指挥官,他性格温厚和善,因此备受下属景仰。即便下属因失误而导致任务失败,他也会为下属掩饰,从不会公开挑明。之后他因故遭到解任,新任指挥官是由格里高利·派克饰演的沙维奇准将。

沙维奇准将是位宛若鬼神一般严厉的老头,队员们不得不接受持续的高强度训练,而犯错的队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